|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16
1.诵《诗》三百:读书要能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感叹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做一件事,却做不好,无法解决困难;让他跑外交,遇到事情不能随机应变,独挡一面。虽然他学了这么多,把《诗经》三百篇都背的那么熟,但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孔子是在反思应试教育,反思书呆子式学习法。在生活中很多背书的人,一做事就远离了自己背下来的内容。
如果你学的知识,它进入你的身体,成为你的血脉,成为你的思维方式,成为你做事的方法准则,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变成考试机器,因为读书不是为了读给别人看的,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和世界的问题。
2.不令而行:管理者要建立自身影响力。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管理者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权力,一种是影响力。影响力比权力的力量更大,管理者身正非常重要,是使整个组织的沟通成本下降的重要方法,管理者要好好维护自己的形象和注意自己的行为,以便积蓄和调动自己的影响力。
3.鲁卫之政:在外多结盟友,少树强敌。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国被封给了周公姬旦,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便是周公姬旦;魏国分给了康叔,康叔是文王的第九个儿子,跟周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孔子说,国和魏国的政事好像兄弟一般。
4.苟合矣:追求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夸的人,名字叫公子荆。孔子表扬公子荆,他能把自己家营造的很好,他的生活态度和居住观念是健康的。
善居室分阶段。刚开始有一些财力,有了一些布置,可以简单装修的时候,公子荆说“可以了”,已经差不多了,挺好的。又增加了一些家产,生活好一点的时候,公子荆说“完美了,这已经足够了”,不用再添置任何东西了。越来越富有了之后,公子荆说“生活太美好了,家居太美了”,可能这已经超出了他的目标和追求了。
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东西来解决问题,但是多了以后,真的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那些被认为能给自己解决问题的东西,其实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5.又何加焉:人生最高的追求是精神财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去卫国,冉有替他驾车。此时,孔子在车上看到两边的住房和百姓,觉得人口众多。冉有问:“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接下来我们能够为这些人做点什么呢?”孔子说:“人多了之后,就要藏富于民。通过减税鼓励大家干活,让老百姓有收入,变得有钱。”
冉有接着问:“假如老百姓已经有钱了,那么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可以教百姓礼乐,教化他们。”
孔子所说的规律是对的,国家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
6.三年有成:善于善于表达自身优势也是种能力。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的是,如果有人用他,那么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初见成效,令人看到希望。三年的时间成效显著,能够有大成绩。
孔子可能是实在忍不住了,就告诉大家,其实他是可以做实事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