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4.5
1.祭于公,不宿肉:祭祀之肉怎么吃。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古时候祭祀都要用到肉,有时候要用整头牛或者猪来作为祭品,有时用整块肉来祭,祭祀完了以后,要把肉切下来跟大家分享。
参加国家祭典所分得的祭肉,拿回家以后不要过夜,要在当天吃掉。家里有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
2.食不语:安安静静地吃饭,是最简单的美好。食不语,寝不言。
每口饭至少嚼三十六下才能咽下去,一般人差不多吃到三四口的时候就不想再吃了,吃到第五口的时候已经饱了,这符合道家的养生吃法。
食不语的作用是,它有助于消化食物,保持正念、品味食物的美好。当你全身心的去享受美食的那一刻,你就更懂得享受人生。
寝不语,入睡之前最好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兴奋,这是孔子的日常起居。
3.虽疏食菜羹,必祭:认真对待每一顿饭。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吃饭之前也要祭一祭,就像斋戒一样严肃。
孔子并不是一个追求奢侈生活的人,他也是常吃蔬食菜羹,在好好的享受这一顿饭之前,要祭祀和表达感谢。
4.席不正,不坐:入座就坐的礼仪。席不正,不坐。
大家的座位,没有调整好就不坐;坐席摆的不整齐,不坐;不是自己的位子,不要坐。
5.杖者出,斯出矣:尊重老者,从未老开始。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说的是十里八乡的邻居亲戚们坐在一起聚餐,吃完了,只有当拿着拐杖的老人家离开以后,其他人才能离开。
6.乡人傩:古时候的驱鬼仪式。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街。
傩,是一种驱鬼仪式,在古代,它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真的是精神上的寄托。在本地人进行驱鬼仪式的时候,孔子要端正的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鬼神这件事,其实是存有怀疑态度的,但孔子很配合乡人们的习惯和礼仪,他不会站出来否定乡人,反而会配合大家认认真真地穿着朝服站着,直到仪式结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