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3.17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真正的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话是孔子去见了桑伯子以后发出的感慨。质,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子。桑伯子认为孔子文胜质,孔子认子桑伯质胜文。野,是粗陋之意;史,是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是配合的意思。
文和质是可以结合的,即对内在有要求又对外在有讲究。孔子对于自己行走的姿势都是有讲究的,他还精通六艺,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将内在与外在结合了起来。
2.人之生也直: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正直。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这一辈子要安身立命,靠的是走正道。有人说,我看到别人弄虚作假,溜须拍马,似乎也活的挺好的呀。孔子说,那只是侥幸。
一个人作弊了,或者走了捷径,暂时拿到了想要的结果,在短期内可能是社会规则在起作用,但长期看,一定还是自然规则来决定的。
有些人走旁门左道成功了,但那只是侥幸,大家不要羡慕。
3.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学习的三重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的特点是不得已而学,知道一些事情,懂得某项技术,以此为生计;好之者,是爱学习的人,也就是为追求而学,为目标而学,在学习中追求精进;乐之者仅仅是因为热爱,因为享受学习这个过程。
知之者是普通的学习者,好之者是努力的学习者,乐之者是享受的学习者,以上是学习的三重境界。成为乐之者,享受学习的过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夏虫不可以语冰。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老子也做过类似的分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孔子跟他的学生讲,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一点高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是中等以下的资质,就不能跟他探讨高级的东西,因为他理解不了本质,反而徒增烦恼。
孔子的提醒是,在与那些不愿意改变、没有开放态度的人沟通的时候,不要说高深的东西,他不但接受不了,还会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坏的,甚至仇视你。
5.敬鬼神而远之:敬畏上天,但不迷信。尉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智慧?孔子说,让百姓朝着适当合宜的方向发展;敬鬼神,既有底线也不迷信。在孔子看来,敬鬼神,是因为老百姓需要有底线,需要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樊迟又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先难而后获”。此处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先耕耘后收获,第二种解释要先义而后利,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我能不能够去承担些责任,重点在义,而不是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上。
这是孔子给樊迟恰到好处的解释。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与智,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境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追求智慧的人,把智慧作为第一要义,这种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活泼的、灵动的;一个仁厚的人,他忠厚、包容、博大,他的快乐像山一样,如如不动。
智和仁本身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孔子说,用智慧来获得的快乐像水一样灵动,用仁厚获得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知智者动,仁者静,智慧的人喜欢变革、喜欢行动,仁厚的人喜欢守成,喜欢安静;智者能够寻获多元的快乐,仁者能够拥有长久的满足,因为仁者爱人,心中充满了爱。智与仁是一体的。
“智、仁、勇”这三达德,在智如家是最好的智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