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读书的来个重奖

(2024-07-04 13:40:51)
分类: 读后感

遇到朱永新老师,还是在2014年我们学校里组织去海口学习的时候听说到这个名字的,当时学习的就是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的成果展示,只可惜,看了个热闹就回来了。

但是,回来之后也搞了大约3年的新教育实验,晨诵,午读,暮省,这些至今能够差不多保留下来。

通过妹妹知道她在跟朱永新的读写团队“新网师”,读得书比较高大上,有哲学的啥的。

我通过去年这时候我们兰山读写团队每月共读魏智渊老师的《高手老师》中得知他也是在新教育里。

今年兰山教体局在长沙路小学搞得活动中,作报告的也有新教育的专家,好像是南京路小学的校长。

我通过魏智渊老师的公众号的一篇文章,看到大约是他的媳妇严老师也是在新教育里。

看来,我和新教育有些微的缘分,虽然不深,但是感觉朱永新老师真是了不起。尤其是本月读到他的《给教师的信》。我网了一下朱老师的资料。摘取如下:

2007年,因为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教育改革,放飞梦想。强调教育者的反思,诉诸被教育主体的心灵追求,为打破教育异化和矫正扭曲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被称为发于民间的新希望工程。”

2007年,到今天已经是15年了,感觉他的努力还是挺有效果的。新教育认为,只有读同一本书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关于这本书的共同密码、共同语言。只有共同阅读了一些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书,才能真正拥有这个文化的密码、语言、价值与愿景。

所以,朱老师倡导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师师共读,生生共读,家校共读。

而我们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了解到的我工作和家里的情况谈一下。

首先是在我家里,我爱读书,两个孩子也还行,但是,我对象不读,甚至是抗拒读书,所以,他对孩子起不到示范作用。

我班里有44位同学,我对读书抓得比较紧,所以我班里读书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主动读书的也就有三四个同学。阅读课的时候,大部分能够静心阅读。但是,我也仔细观察了,有三四个同学读不进去,看得烦躁。

家长呢,就更不用说了,我了解过我班小学霸的家长,对读书的态度基本是不重视,对刷题兴趣很大。

再等25年,也许等我这批学生都成家立业,生娃做家长了,他们对孩子的读书可能会是全力支持。到时候,全民共读或许就差不多实现了。

到那时就是2049年了。我们在这25年里能做什么呢?

最后,借用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来自勉: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我自己想说一句话:“给读书的来个重奖。”

至于读书有啥用,我不想说,感觉说不明白,也感觉不需要说,反正就是毛泽东那句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去尝一尝。好像马克思有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给学生设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