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开学伊始,我们的读写团队共读的书目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的《活在课堂里》。这本书里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比如“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而每个观点,都能感觉到李政涛对课堂的无比重视和无与伦比的热爱。
而好巧不巧,一年之前,即2023年,我们学校开始搞课堂改革的“生本教育”,提出的观点就是:“高度信任学生,完全依赖学生。”
不管怎么说,我们学校的改革和李政涛提出的观点都是关于课堂的,可谓是不谋而合。
而我们班,也是生本课堂的实验班级之一。
2022年9月,当我知道自己带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思想上已经做足了准备,之前暑假里我就一直在思考着关于学生、关于学校,甚至关于老师的很多事情,并且我也在关注着中央或地方的有关方面的新闻。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对班级管理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所以开启了自己第24个年头的工作,带新的一年级的班主任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实践。深深了解一年级之前的幼儿园生活的特点,也深刻了解一年级的开启是怎样的要求,所以理解一年级的开始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我也进行了相关的心理帮助。还有很多方面的要求。总之,只要是对一年级学生的成长有用的,我都想办法去帮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并实践。
一年级上学期9.5--10.17号正常上课,然后疫情来临而放假到寒假,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感受到班级的劲头十足,是的,基本上没有掉队的,我觉得自己班级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机勃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学校正在酝酿着课堂改革的生本教育。
同时,我班的课堂是两个大组管理,一个是太阳组,一个是月亮组,也就是按照班级两大半排来命名和管理。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新学年,二年级上学期,学校开始了生本课堂的实验。而我知道我们学校的同事之前几年就有出去学习小组积分的,我也知道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有自己搞班级管理中的积分制的。我甚至在疫情封闭在家的时候看到北京卫视一档栏目中,优秀的孩子背后是优秀的妈妈,优秀的妈妈当时介绍经验的时候,对孩子实行的也是积分管理。而在学校召开的生本课堂探讨会上的一番探讨,让我也对生本课堂有了初步的了解。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课堂也不尽人意,我觉得可以一试,但是,以我的个性,感觉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也不想张扬,所以就像悄悄试试,但是不上报自己班级是实验班,犹豫不决中,后来一想,无所谓,反正要试一试生本课堂,于是,报就报吧。
二年级上学期,生本课堂实验开始阶段,生本课堂主要是小组积分制。
刚开始的感觉是这个小组积分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手段。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小熙,超级难管理,和同学三天两头闹仗,把男同学推到女厕所······别的我先不说了,小熙最大的问题是在学校不写字,并且是肆无忌惮地不写。因为这件事情,把他参加趣味运动会的妈妈留下来谈,不管用。给他爸爸打电话,管用不了几天。而就是小组积分,完不成的扣小组积分,这时候,小熙开始断断续续地写字了。有一天,我给写完字的小熙奖励一张小贴画,连连夸赞完他之后,问他:“你为什么写完字了?一是因为你爸爸厉害,二是因为写不完给小组扣分。”风风火火的小熙好像在迫不及待地回去写字,兴奋地告诉我:“怕给小组扣分,不是因为怕爸爸,因为爸爸已经出发好几天没回家了。”然后就匆忙地、蹦蹦跳跳地回位子了。
小组积分为什么能够督促学生努力呢?可能是一种责任心:光是自己的事情可以不写,但是,自己不写字或者表现不好,扣了小组的分就不行。也可能是一种归宿感的温暖:在小组里讨论热热闹闹,在小组里可以提醒、帮助其他组员,在小组里可以为小组而战,在小组里就是在一起,在一起就够了。
轰轰烈烈的小组实践进行了一个学期,每个同学都在为了小组而努力。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上课参与度还是不高。
年后,也就是二年级下学期,我对小组积分进行了改革。不再因为学生表现不好扣小组的分数,而是通过小组共同参与来给每个小组成员加分。积分到个人。就像当年的生产承包制。但是,比如读课文,全部举手的小组才能够展示,然后是小组每个人加2分;问题讨论也是如此,必须是小组全部举手的才能展示并加2分。
经过这次调整,效果确实出人意料。之前不爱举手参与的同学开始举手了,有的还很积极;之前举手积极的,现在都开始做主持人。课堂可以用一片热烈来形容。
陕西教育大家魏智渊在他的书《高手老师》里说过:“什么都替孩子做的家长是自私的,因为这样的家长只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不光是对家长说的,对老师,也有启发。
老师因为人生积累和经历,可能懂得多,不知道比学生多几千倍、几万倍,而怎样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尽快地懂得多,像老师一样多,甚至懂得比老师多几千、几万倍呢?靠单纯地讲道理,靠不停地灌知识,靠强有力的手段,最后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李政涛说:“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生本课堂可能就是这样的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展示。让学生像小树苗一样,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满地,冬天落尽繁叶,年复一年,不停地轮回,小树长成大树,甚至成了栋梁之材。从始至终,生机勃勃,活力满满。而课堂,就是小树的沃土。
陈玉卿
2024.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