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奕标教育时空
王奕标教育时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7
  • 关注人气:5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奕标:核心素养对于当下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2017-03-08 17:30:15)

核心素养对于当下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  王奕标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究竟为何要提“核心素养”,它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一、提出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教育教学中“知识本位”依然严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得不到落地。有人批评“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比如我们把双基、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这些东西,统统往这个框里装,杂乱而无章。但更严重的情况是对教育教学的内涵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一些学校的领导和部分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素质教育,过度加大思想政治内容的含量,把语文课、政治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有些基础课、技能课也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块内容。还有的人把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划等号,常常以一些功德活动、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关心他人和集体等有关的活动来代替素质教育,他们不懂得素质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概念关系,以偏概全,使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路不能够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得到实施和落实。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深层次的改革。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二、提出核心素养是跟上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如此阐释当下世界各国对于核心素养关注的内在动因。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尽管不同国家的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三、提出核心素养是实现教育教学转型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以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人的素质,就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它在生命之初便被孕育着,并在生命过程中逐步生成、趋于完善,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具有先导意义与根基作用。“素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来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突破应试教育”到“突破学科本位”的转变。

个人成功地应对情境的挑战需要什么样的内在先决条件呢?显然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态度,更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有关研究者指出:http://s10/mw690/002EjKAizy79lrJBj5Lb9&690,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