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罪犯家里去家访

(2015-07-22 17:41:49)
标签:

育儿

罪犯

家访

警察

教育

分类: 工作小得

●冯相军

做了10多年监狱警察,到罪犯家里去家访,还真是第一次。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监狱是冰冷的,不论是电网、铁窗、还是镣铐,都缺少温暖的色彩。甚至穿在身上的那一身笔挺的警服,跟罪犯灰蓝的衣服比起来,也要多出一些庄重,甚而威严。这只是人们的习惯性印象。这么多年的职业经历,使我对于罪犯的内心世界多少有了些许的洞察,感觉其犯下的罪行,不过是人生偏离了道德和法律的轨道,在尚未开化的旷野释放了原始的欲望。我并不以为罪犯跟警察心灵的距离是遥不可及,也并不觉得警察跟罪犯情感的鸿沟是不可逾越,或许正因为此,当罪犯自暴自弃,不在意监狱的规则,不体谅家人的难处,不关心自己的未来,放任自己思想脱缰行为放荡,警察才有跟其平心静气交流和沟通进而对其感化和教育的可能。

 

那是6月的一天,细雨霏霏,厚重的阴云下没有一丝儿风。行驶在宽阔而平整的高速公路上,只见细细的雨点不停地滴落在挡风玻璃上,随着雨刷有节奏的来回摆动,前方的路,一会儿被雨滴遮蔽的模糊,一会儿被雨刷刮擦的清晰。

 

而我的心里,全是罪犯艾华的一幕一幕。

 

因为诈骗,他三年前投入监狱改造。按说,每一名罪犯,都会遵规守纪,积极改造,甚至费尽心机地在警察面前刻意表现,以为自己尽快减刑尽早自由创造条件。但艾华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总是心事重重,一个人在角落里暗自叹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既不主动向警察诉说,也不跟其他的同犯进行私下的交流。他的劳动产量,不高,重述的理由只有一个,身体不舒服,但多次检查却并未查出结果。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不在意成绩不合格对减刑的影响。他的人生,好像脱了线的风筝,不知要在浩瀚的天空飘向何方。

 

监区警察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在车间,在谈话室,警察曾多次找其谈话,试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看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他以自己内心世界的封闭,抗拒整个繁芜世界的侵袭。

 

我们只能确定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就是这几年以来,他从未有家属来接见过。我们曾问到过这一问题,但他以沉默作答。

 

或许,他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待于他的家属来揭开谜底。出于对他个人的负责,以及对于警察职责的恪守,我与我的同事——教育科科长与他所在监区的监区长,决定一同前往他家进行家访。

 

雨,还在下,没有停下的迹象。

 

他日思夜想的家,就在眼前。烟雨蒙蒙中,我分明看清了它的轮廓,看清了在楼道下站直了的一个女子的身影——她大概就是艾华的爱人了。

 

农村的院落,收拾的还算是井井有条。紧挨南墙的一块闲地上,种着茄子、菜椒之类的蔬菜,长势正旺。菜地里还有一棵绽放的月季,花瓣上残留着晶莹的雨滴,令这份耀眼的粉红,显得更加妩媚,清澈。

 

我们说明了来意。她很坦然,对于我们的到来似乎一点儿不觉得惊奇。

 

我们问了她的生活,才知道她生活的并不易,不仅要忙地里的活计,还要操持家务,并在闲暇时间打零工以补贴家用。她说,她不想去看他,也没有时间去。

 

她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似是对我们关切的礼貌性的回应。我注意到,她的手掌,是干活人的粗糙的手掌,她的脸庞,挂着一个人生活艰难的沧桑印记。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感情基础究竟是如何,但可以肯定,他的离开,或者说,他所做下的事情,已经令她伤心透顶,否则,结发妻子,怎会对自己的丈夫是冷是暖无动于衷呢?

 

为了缓解气氛,我们换了话题,说起艾华不能参加劳动,是不是以往在家里也是这样。她从室内找出了一张证件,是当地残联颁发的残疾证。她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之所以残疾的来龙去脉。原来,艾华在做工时不幸从房上摔落,导致腿部残疾。不过,他的残疾很隐性,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与常人有何不同。

 

没有人知道,艾华为何对此隐瞒不说。他有这样的特殊情形,在劳动生产上完全有被照顾的理由。

 

我们谈到了艾华,谈到了艾华对家人的念想,对于失去自由的人而言,在人生低谷,亲人的疏远,将会令他对自己的过去更加愧疚,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迷茫。只有在人生的非常时期,夫妻之间的扶持,才会显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我们希望,她能方便的时候去看一下,哪怕是一次,对于艾华,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一种心灵上的告慰。毕竟,艾华,在灵魂的孤岛,如果没有亲人的关注,将不知会飘摇至何方何处。除了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不去了,不去了,自己照顾自己吧”,她没有多余的话,似乎内心有千言万语却不能言——她眼圈泛红,已不止一次地用粗糙的手掌擦去沧桑脸上的晶莹泪滴。

 

家里就她一人。我们想知道他们的孩子现在怎样。

 

她没有拒绝,跟我们讲起了自己孩子的故事。儿子正在当兵,女儿出嫁,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作为母亲的独有的幸福。或许,对于女人来说,受苦并不可怕,她一个人再苦再累也能将儿女安置的很好。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幸福,只是不知道,对于身陷囹圄的父亲,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究竟因为什么原由,使得自己不能去尽一点儿女的关切呢?

 

我们谁也没有问。但我确信,这里头一定有令人伤怀的过往,任何些微的刺激,都会令本已脆弱的心灵滴出殷红的血来。

 

她的苦楚,不知道艾华能否体谅。

 

“这些事艾华知道吗?”

 

“不知道,没人给他说。”

 

孩子当兵,女儿出嫁,哪一件事不是大事好事?我们想将这个消息带给艾华,但不知道她是否介意,或者有其他的想法。这样的家庭讯息,对于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和思想稳定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做管教工作很看重这些。

 

“那跟他说说吧。”

 

她没有觉得不妥。

 

我们来的时候,照了艾华近期的改造生活照,期望能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家属了解他们亲人的生活。临走的时候,我们也照一下罪犯亲人的生活照,期望能以更感性的方式,让狱内的罪犯能够在安静的时候走进亲人的记忆。

 

那一堵高不可攀的墙,隔离的是亲情。那一扇望眼欲穿的窗,流动的是思念。我们的远行家访,不仅传递的是爱,而且架起的是桥。

 

当我们结束家访,准备返程的时候,雨停了。太阳从阴云的后面透出耀眼的光,照在那一朵正在盛放的月季花上,成为满院最惹眼的亮色。

 

仰望天空,那一处天边,正有一道七彩的虹,恰似一座最美的桥。(文中艾华为化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