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012-09-19 17:13:45)
标签:

杂谈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在理解上的不足

     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翻。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丐=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

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在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论述中更多的是从课程和教学“谁大、谁小”,或“谁包含谁”为视角进行阐述,如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分离观、整合观等。本文从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育实践者在工作中,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关系理解上易于混淆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落实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由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往往在广大的体育教育实践者中被混用。但在含义、指导对象、实施主体、概括程度等方面又有区别。从哲学角度看,“课程目标是一个应然概念,需要回答课程应当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反映了某种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这种价值和理念体现在学科的教材选择上,也为学科教材编制提供依据。相比之下,教学目标是一个“实然”概念”,它关注学生在体育方面实际的发展,它的制定和实现要以体育具体教材为载体。从而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目标转化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桥梁。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二者关系的清晰明确对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当注意区别。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f.丑J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实践中,经常现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代替体育教学目标的现象。由于我国之前多用“教学任务”来表示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多从教师是否“教”了的角度来表述,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们才更多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术语,但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如何将课程目标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方面感到困惑,有些体育教师机械地理解课程标准中各层次目标的字面意义,照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为教学目标,这似乎是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深层思想,更没能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在对学生已有体育水平的假设之上,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在课标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操作、可测量的具体的若干层次的体育教学日标,使教学目标由低向高,形成层次体系,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2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

     体育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人类积累的千千万万体育动作、技术和经验中选择出来、并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或心理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项目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具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在教师对课程内容钻研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开发和“加工”实际传授给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课程内容是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及体育和健康知识,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某一项具体技能和技术,而且也可能涉及师生的生活经验等更多情景性的内容;课程内容是比较静态的、稳定的,教学内容则结合具体的师生经验和多种身体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课程内容,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遵从”和发展的关系。如果体育教学内容不经过师生的重构和转化,而是照搬体育课程内容,就会使体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应该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因此,教学内容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课程内容的“约束”,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标准”为基本导向。新体育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要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体育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将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体育教学等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专家设计的“理想的体育课程”转化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把体育课程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内容多是一些大范围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甚至以模块的形式表现,而《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更只是强调如“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来描述体育课程内容。很多体育教师在《课标》面前束手无策,他们认为教体育就是教体育项目,没能从教育的视角看待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对各体育项目的简化、重组、创造、挖掘和丰富。我们常常看到体育课堂中,教师枯燥的按竞技体育的规则、思维教体育教材、学生机械地学教材,完全不顾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和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3 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体育课程评价主要是判断体育课程目标或方案的一致性程度。而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学校体育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学身心的全面发展,课程和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桥梁。在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既不能离开课程来评价教学,也不能离开教学去评价课程。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评价方案时  要考虑到体育教学评价时的操作化和细化要求,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反思是否与课程评价的要求一致。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检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对体育课程方案进行审视和检讨。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中究竟是谁、在哪些方面阻碍或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所关注的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找准问题之源,然后着力研究和解决。因此,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只有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无论是课程还使教学评价均能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服务。学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表现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果时,以教学评价代替课程评价,如课程标准解读中在解释课程评价时,多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评价两大块代替了课程评价。然而,尽管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课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和学的评价。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中除教学外其他因素评价、课程管理评价等等。因此,以教学评价代替课程评价是不完整的,忽略了课程隐含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取向以及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和设计等的课程本质问题,减弱了体育课程在整个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没能认识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将体育和健康统整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这种合二而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 J高嵘,张建华.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啪.

两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7—130.

12J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田.上

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66-7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I.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1:401.

【4】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3):86.

f5】张学忠.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忉.中国体育

. 科学,2001(体育论文特刊):392.

【61张学忠.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1.体育学刊,2003,10(2):12—15.

【71丘细荣,刘家访.课程目标与教学日标辫【J】.教育导刊,2008,7月号上

半月:30—33.

f8J8钟启泉.课程论rIIl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9.

【919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90—93

【10】周卺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