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你的心听话吗?·如何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修持佛法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佛教版块 |
实修课程教授第2天II:你看见生活里,热呼呼的佛法吗?
大宝法王开示
时间:2009年01月1日(下午)
宗门实修第二天,元旦下午的课程,法王从开放提问的问题箱中选取其中一个具共通性的问题:我们平常工作已经很累了,怎么还有时间修行?如果降低工作质量,在这个不景气年代,很可能会被裁员,请问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这是个常见的问题,可见得提问的人重视修行和上师的交代。法王说:“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里,佛堂门一关,修行就没了。”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
法王举自己的修行经验说,一开始,一般人为什么要修行?有两个原因:一、是顺缘造成的压力;二、是逆缘造成的沮丧。有些人很能干,上司喜欢交给他一大堆事,他对自己要求也高,没日没夜的做,结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压力的人忙起来,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绪,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结果身体病了、心理也病了、得忧郁症,最后是自杀。“干脆不要这个不能带给自己幸福的自己”。像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决。
法王进一步开示:“所谓修行,就是修心,然后放到行为上用。”
“心需要一个家,这个家不在外面,如果心里有个家,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事,都会觉得满足、安定,内在有个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轻松轻松。”
法王说,在藏文里,修行有两个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关爱,「行」是付诸身语的行动。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都是「动词」,就是要付诸实际行动。有行持,就会牵动整个社会,引起改变。 “只有发愿是不够的,要展现于行为,修行的力量才会显现出来。”
你的心,听话吗?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适时叫回外驰的心,久了它就会不听话。”法王说,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会死,光明的心也不会死,死亡时也许会失去一切,色身、财物都会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宁静会一直陪着你;而如果不修行,没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负面的,就会觉得什么事都冲着你来,连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负面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
生命中难免有逆缘,法王说,消除逆缘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质,是清凉、透澈、喜乐,具有光明的觉照力量,有种内在的寂静(此处法王说英文inner peace)。”即使在死亡时,有了心的光明,就不会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凉、喜乐、宁静是不会和我们分离的。而所谓修行,就是恢复心的光明、清凉、温暖。问题是,怎么做呢?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
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间性;
二、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
三、不要把修行当成仪式。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班、下班时间,法王半开玩笑说:“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时间性」、有「下班时间」的人,平常不修,进了佛堂,勉强去修也行,但会觉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垫,发觉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里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过来快过来…”
平常生活中不观修,进了佛堂就要开始修行,就像没有暖身,就要开始激烈运动,是会伤身的,“不要用修行伤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静、习惯,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决!”“修行,是慢慢熟练的过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决。”
譬如观修慈悲,平时不修,修法念诵法本到“愿众生皆具足一切乐及乐因,愿众生皆净除一切苦及苦因”时,就会觉得很奇怪,连小慈悲都没有了,又如何能对一切有情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们就要有次第、由近而远的,从自己的母亲开始观修起,而后渐渐扩及有情众生,这就是一个自然开展慈悲心的过程。
第二点,不要把修行当功课。法王说,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连做大礼拜也去找一块比较滑的板子,心想这样滑得比较快,赶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领受什么特别本尊法,上师也会觉得我好棒。这样拚命赶功课的结果,数字是进步了,但心却一点都没有改变。“重点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数字的增加。”
“功课不是给上师看的,是给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献给自已的。”法王提醒,“重点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数字,譬如做十万遍四加行,累积了很多个「0」,心性上却没改变,结果还真是个「0」。
第三点,不要把修行当仪式。法王说,不要把珍贵的法宝变成乡下的祭祀仪式,观修本尊时,重点是去思维特殊法相或法器内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观音,华人都觉得很奇怪,观音菩萨怎么会有四条手臂?法王用中文开玩笑说,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干得不错,所以佛陀就『钦此』,多赐给他两条手臂?”多出来那两条,“也不是藏人装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干的”……光这四臂就有这么多妄念,“那观修千手观音时怎么办?”重要的是,要想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质是什么,那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象征,要思维这四无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里,热呼呼、香喷喷的佛法吗?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种错误的修行状况,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就是直接去观修生活里、人世间热呼呼、香喷喷、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干干的文字。
“所谓佛法,不只听到,还要看到,要有直接体验”,就像释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门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静之乐,那就是悉达多王子直接体验到的“法”,那种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对修行历程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在生活里怎么修呢?法王说:“修行就在你的工作里,就看你用不用。”当你设计或贩卖一样东西时,可以带着「布施之心」,让它的品质更好一点。“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给一样东西”,带着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布施,这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布施。就像佛陀圆满了布施波罗蜜,但世间还有那么多贫困的人,他到底给了什么?法王说:“佛陀给了他的未来,他的证悟是未来众生无尽的资粮。未来无量,众生也无量,岂不刚刚好?”
所以我们每天早上一起来,要忆持皈依戒,思维诸佛菩萨的功德,发愿“今天的一切身语意,都要利他,不伤害任何众生”,这就开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发愿我们的工作带给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让办法、让质量提高,这就是工作里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养成慈悲利他的人,“这样养孩子本身就是一项修行”。
有伴侣的人,扩大对伴侣的感情,就成为对众生的爱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会自然影响伴侣,法王说,当一个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园里浇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很温馨呢。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修持佛法
时间:2009年1月1日下午
昨天有一位法友,他问了一个问题:一位佛弟子,尤其是一位在家人,如何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在家庭当中,修持佛法。今天下午就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谈一些相关的内容。昨天的问题呢,请丹杰来帮大家念一下。
(堪布丹杰:这位法友的问题是:“即使我们很想花时间为来世做准备,但是现今世界的工作也多到、繁重到、乱到耗尽了我们一天的体力、心力,而没有力气去修持。如果若考虑到此生时,工作就必须完成一定质量,但这会让自己没有时间、体力去修持;如果降低工作质量,则可能会被指责或被裁员,我们实在很累,应该如何一步步地走出来呢?”
法王开示:
这是我常听到的一种问题。这也表示,这个弟子对修行或是上师所交代的功课很重视。但是所谓功课呢,大部分都是需要安排另外一个时间来修,比如说念诵仪轨、大礼拜、念咒等等。但是,没有和生活与工作结合的修持,常常会被留在佛堂里面,佛堂的门一关,修行就没啦!一出佛堂就忘了、没办法修了!因此仅仅是在佛堂中的这种修持是不够的,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修行方式,来平衡一下修行与工作之间的冲突。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我觉得可能有两种原因。
第一个因呢,我有一个名称形容它,叫做“顺缘造成的压力”。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完成了一些事情,小事、大事都有。小事比如今天做了些饭菜,大事来说,可能今天赚了很多钱,收获很多,但也感觉自己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比如说,你很会做事情,上司就给你很多事情,所以就有很多压力。尤其是如果同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自己又给自己很多压力,你就会没日没夜去做事情。再来呢,家里的人就会说:“哦!你只知道工作啊!懂不懂照顾家里的人啊?”结果家里的人也给你压力,上司、自己、家庭这三种压力,压到你快不行啦!
挫折会造成沮丧,有压力的人一忙起来,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很容易就是发起情绪来,慢慢的,自己与自己的生活越离越远。自己越来越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不会带给自己幸福,不喜欢这个生活,也不喜欢这个自己。所以呢,“卡!”(法王做了一个自杀的手势)最后呢,就是想自杀,不要自己,不要这个不会带来幸福的自己。
第二个原因呢,叫做“逆缘造成的沮丧”。这里的「逆缘」也可以说是一种「挫折」,或者说「逆缘所造成的沮丧」。譬如说:你工作已经很忙了、很有压力了,还突然跑来一个人骂你一句,说你什么坏话,这时你就特别容易被激怒,情绪就容易生起。
压力跟挫折就一直累积下去,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工作,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远。最后你实在受不了自己,跟自己这个生活,于是有的人会说:“噢!我要自杀了。”有人疯了,有人得了忧郁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持的两个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努力地去想:“怎么样可以透过修持消除这两个问题?”
■ 给心一个「家」,让心「回家」休息
我们看到这社会上,很多有权力、有钱的人,他们也有很多痛苦,心里藏有很多压力。大家都在想:“哦!什么时候才能快乐、满足、幸福?”有钱就不代表幸福,即使做了这个世界的主宰,也是很有压力,还是不满足!我们要想办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第一种「顺缘所造成的压力」,我们要用「修行」的方式去解决这种压力。「修」、「行」这两个字,就是「修自己的心」,然后用到「行为上」。
修行,不只修你自己的心,还要运用在行为上。「修心」,就是要转变你自己的心,这就要让心有一个「家」。我们的心需要一个家,这个家就不在外面。人都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在外面工作忙了一天,有一个温暖的家可回,就会觉得:噢!可以回家,就可以休息休息,轻松轻松,喝点茶,真好。人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如果内心有一个安定的空间、有一个家,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或者休息的感觉。
我们的心老是向外跑,如果我们不适时把这个心叫回来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觉你已经管不了它了!这就好像一个孩子,你如果放他出去外面游荡,放肆太久,就很难再管他了、约束他了。我们的心,如果你再不赶快把它叫回来,它会变得越来越顽强,越来越顽劣,就不听你的话了。你的心就不再听你的,不再听自己的约束。这是很奇怪的,却是真的,所以,请各位管好自己的心。
■ 修行,是个「动词」,要付诸行动
关于「修」跟「行」这个部分。「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种觉受、一种经验。譬如说:我们会在心中有一种慈悲、关爱或者智慧的感觉会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种感觉、觉受生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将内在的感受或感觉,展现成外在的身语行为,或是语言上的一种行持。
所以,修行,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你要这么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头上说说:“嗯,我有慈悲、有关爱的心。”这样是不够的。当你的心开始动了,譬如说慈悲的力量开始动了之后,它就会带动你身体的行为跟语言,也跟着改变。然后,你会发觉你周围的环境也慢慢开始改变了。
透过这样一种带动,慢慢你会发觉自己的家庭,周围的朋友,或者是整个社会,慢慢到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宇宙,它都可能会有改变。
所以当我们说发愿或者祈愿,如果只是心中发愿、口头说说,多半时候,很难真正有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你不仅是心中祈愿,它还带动了你身体跟语言的行为,这时真正的修行力量,就能展现出来。
我们要运用心的光明,解决逆缘所造成的沮丧。要让心有一个温暖的家,就是有一个光明平静的一个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会死,但是光明的心不会死去,因为有这样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会看到死亡的黑暗。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自心当中。自心如果没有光明,外面看到的都是负面,好像都冲着你来,自己跟自己的心好像战争一样,找不到光明跟温暖。所以我们需要内心的平静跟光明,虽然我们死亡的时候会失去这个色身,失去所有今生的财物,但我们不会失去这个光明的心。这个心会永远跟随着自己。所以,我们就需要内心的清净跟光明。
心的本质是什么呢?也就是清凉。清凉,也就是「明」、「觉」。
它是非常光明的一种觉照力量,是光明的、透彻的、清晰的,能够看到一切、照见一切,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它也是清凉的、喜乐的,有一种inner peace,内在的平静,当你具备的时候,就算你知道自己明天会死,你知道这个光明的心,是不会死的。
人在死亡的时候,身心会分离,你会跟你所有珍爱的财物、家庭、亲人分离,但是唯一不会跟你分开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善心。你跟你清凉的、光明的这一念心,是永远不会分离的。当你在逆缘造成的沮丧中,修行的方法就是:你要恢复到你心的光明,就像是让你的心回到温暖、清凉、光明的家。
如果我们需要内心的平静,需要回复心的清凉与光明,要怎么做呢?我们先谈不如法的状况,就是不恰当的修行方式,这可以分为三种:
不要把修行当作工作;
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
不要把修行当成仪式。
■ 不要把修行当作工作,所以没有「下班」时间!
首先,「不要把修行当成工作」是什么意思呢?工作有时间性,但修行不能有时间性。如果自己对修行没有养成习惯,突然间到了佛堂,努力一点、勉强自己一下,也许还可以修,但会觉得有点不舒服;进入佛堂前,什么都没有,到了佛堂,坐在垫子上面,感觉脑子空空的,然后好像要「迎请」那些善心,说:“过来!过来!”(大众笑)
“菩提心,你在哪里?”(大众大笑)
“善心,你在哪里?过来!过来啊!”(大众大笑),这样就是勉强。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养成习惯!这不是说,要到佛堂里面去养成习惯,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一步一步去运用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养出来,把本来就在心里的东西,展现、培养出来,这样你到了佛堂里面,就有感觉。
这就像是我们运动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会不舒服,会伤身体。
所以呢,修行不要伤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对待犯人一样,马上去拷问他,「碰」一下想暴力解决(大众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静,要不断不断地去习惯,不断、不断地去培养,这样,我们才能真的生出一种修行的心。
所以,我们不要把修行变成是一种有时间性、阶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这样来对待修行。我自己并不会这样,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修行中。如果我们没有修持的习惯,突然进到佛堂,坐在垫子上,反而会觉得不太舒服,因为你平时没有练习、没有观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团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脑中却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请慈心、呼唤悲心、勉强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对于一个平时生活中都在思维慈悲的人来说,你看到了一个佛像,就会很自然生起慈悲心。
■ 不暖身就修行,你会伤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会发觉:怎么我一坐下来,说要观修菩提心,偏偏脑中出现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这就表示:你在生活当中太少思维佛法了,你并没有去习惯、去思维、去观修慈悲心。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剧烈运动,很容易伤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实你很容易伤到自己的心。
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慢慢的,从小地方开始去练习、观修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断除法」,就要从大的地方开始去断除烦恼;如果用的是「对治法」呢,就要从小处入手,开始很细微地去对治烦恼。总之,如果能在生活当中不断去练习,就会发觉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强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修行,它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断地去练习跟习惯的一个过程。它并不是一种,好像我马上修,我就马上得到一种什么证悟。
我们就像是一个机器坏了,我们要慢慢看哪个地方出问题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乱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这样就不用修理啦!
譬如说:我们常常要练习观修慈悲,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慈悲的对境,就是一个让你生起慈悲的情况,你却没有去练习,你生活当中也不去思维的话,那你一坐下来,就说:好!我现在开始要修法了,刚开始念:“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跟快乐的因”,一念出来你都会觉得有些不舒服跟不顺口,因为你平时都没有想众生到底是谁,当你一念“愿众生…”的时候,可能忽然有点疑惑:“咦?这个众生到底是谁?”然后脑中一片空白。
所以,修行是一个过程跟一种练习。譬如说「七重因果教授」的慈悲观修法,它的口诀是有次第性的,你要从「知母」、「念恩」开始,从自己的母亲开始慢慢的思维,然后一步步扩及到众生,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练习,突然一下就想「一切众生」,你反而什么都想不清楚。这是我们真的要去好好思维的一件事情。
■ 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数
第二:「不要把修行当成功课」。我们都修本尊仪轨,做四加行,你们说那叫「功课」,大家都说「上师给我功课」,很多人想要「功课」,领了功课就急着做,想要马上做完大礼拜,本来次数有很多,要拜十万多拜,我把它减少一点(大众大笑),剩一千,有人还是觉得很多(大众大笑)觉得次数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着修没什么用啊!修行重点是信心的进步,不是次数上的进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头一看,有的是什么呢?有的只是次数,只有数字增加,心里却没有什么改变。(大众笑)增加了几个「零」,结果还是「零」!
(大众大笑鼓掌)然后fired,被当掉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信心上进步,这个考试就没过!
有些人做功课,就像小学生交功课给老师,希望老师看了高兴:“哦!我已经做完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礼拜,你就已经毕业了,上师就会说:“哦,现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么大仪轨了。不是这样的。(大众笑)
我觉得这不是上师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给上师看的,是让自己看的!要让自己的心成为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现给自己、献给自己、给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数,也就是说,要增益(增长进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数!修行不是外在的东西,修行就是:让自己的心成为慈悲心,让自己的心成为那个修行!
很多人都急着完成大礼拜,觉得次数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礼拜还会刻意选那种比较滑、比较平顺的木头(大众笑),就可以滑得特别快。还可以跟别人比赛,“好!我可以比他快!”(大众大笑)
这个情况不太好,这样急着修是没有用的,因为修行的重点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进步,而不在次数上。这也不是一个上师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礼拜、献曼达这些功课,都是自然的,都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当修行变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体的,它就不会「用完就丢」。譬如说我观修了慈悲,我观修了这些法,并不会修完了就把它丢掉,而是自然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跟你是一体的。
■ 不要把修行当仪式,要看到背后的涵义
第三就是「不要把修行当成仪式」。很多人把本尊法当作一种仪轨,光是注意要打什么手印、念什么咒,却没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心。密乘里面很多仪轨、手印、咒语,但那些外在仪式不是修行,重点是那个内容,那个涵义才是修行。
譬如说藏密有「四臂观音」,好像观世音菩萨突然之间多了两只手,(大众笑)
谁给的?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给的啊?(大众大笑)
好像观世音菩萨做得很好,释迦牟尼佛就「钦此」多给了两只手?不是这样的。(大众大笑)也不是藏人装上去的。
(大众大笑)不是我们藏人做的!(大众大笑)
还有千手千眼…(大众大笑)
哎唷!这观想倒是很难,有时候觉得那个千手、那个胳臂要长在哪里啊?(大众大笑)其实,这些都是有含义的!「四臂观音」,代表着「四无量心」,就是无量的「慈」,无量的「悲」、无量的「喜」、无量的「舍」。
以前传承比较严格的时候,一般人不会看到这种密法的本尊,修行人经过密乘的灌顶、口诀教授,才准去看这些密乘的本尊。那些有修行口诀的人,一看到「四臂观音」、看到那四只手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个涵义,就会感觉到那个「四无量心」。
也就是说,密教的仪式、手印、咒语,重点都是在「涵义」。不要把那些珍贵的法,当成乡村的祭祀一样,把它做得很奇怪,不要这样!
■ 热腾腾、香喷喷的法,就在生活中
我们上面谈了三个「不要」,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也许有些人会想:那到底「要」怎么修呢?
其实,到处都是修行的教导。譬如四季。冬天来的时候,一般人都知道要穿暖一点,但是一个修行人,不要只看这些片面,要看到季节无常性的一面,四季这样无常的变化着,却有着显相上的延续性,冬天走了春天会来,春天走了夏天会来…我们要看这个。四季就像轮子转动一样,这样无常的变化着。
我们要看着,能够这样看,才能会看到那个热腾腾、香喷喷的法,就在生活当中。有味道的那个法,就在生活当中,不是在文字上面;在文字上的是干巴巴的法,我们要的是那个有味道的、「四川口味」的(大众大笑),就是说,热腾腾的、麻辣辣的这种口味啊!
有人听了可能会想:“噢!你是个法王,看起来当然很容易啊,你的生活再忙,也不会比我们世间人忙啊!”“你生活再忙,但是回到的地方就是寺院,很寂静、平静的地方,但是我们世间工作的人,在世俗的人呢,就上班哪!上班的时候很忙、很累、很烦恼,就回到家里也是,也有一大堆问题,要照顾小孩啊,要奉养父母啊…一大堆!”这,我也可以承认啦!(大众笑)但是你们也知道哦,我也很想知道所谓「人世间的滋味儿」,「出离轮回」嘛,出离这个人世间,也要先尝尝滋味儿啊!
热腾腾的法,就在生活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经验中,所谓的佛法,不只是用耳朵去听,还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就可以经验到:真正热腾腾、活生生的那个法,就在生活当中,人世间当中。所以,修行,就在你们的手中,用不用就看你们自己啊!(大众笑)
很多时候,我们体会或者了解佛法,并不只是用耳朵去听闻而已,你直接的经验,譬如说眼睛看到的,都在告诉你佛法。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当时他走出了这个王宫,在四个方向,他看到的生、老、病、死这些景象,并没有人在旁边解释、分析说,这就是生老病死,而是他直接的经验,你直接能够体会的东西,就是佛法!
大家都要知道:生活上、工作上,都是可以修行的啊!譬如说你在一个公司里面,你发明的产品,虽然是用来卖的,但是当你在设计或者贩卖的时候,就可以有供养人群、布施社会的心。就是说,质量让它好一点,对社会有奉献与帮助,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一个布施啊!布施的这种动机跟行为都有了,就像我刚刚说的,「修行在你手里」,就在你的工作里,只是你用不用而已。
布施不一定要给一个东西,佛陀已经圆满布施波罗蜜,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穷人啊,他怎么就圆满布施波罗蜜的?我觉得重点在「完全布施」的这种心,佛陀在学道、修道的时候,已经完全布施了,他把未来完全布施给众生,因为他的未来是无量的,世间众生是无量的,所以他的布施也是无量的,他这无量的布施给无量的众生,刚刚好。(大众笑、鼓掌)不管是要卖、还是要给,有没有布施心,感觉就完全不同,没有布施心,明明是给人,感觉也像是用卖的。
■ 用发愿,为一天揭开序幕
所以,布施,发心是很重要。提到发心跟布施,我们每天的生活,最好也从发愿开始。就是早上一起来,心中忆念着皈依三宝的心,发愿自己一定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发心,这一整天,就会成为修行的一天,慈善、美好、热呼呼的一天。
另外一个呢,是工作的发心,我们一进到工作的地方或者公司,开始做事情之前,要发愿希望这份工作能带给他人快乐或者帮助,有了这样的发心与动机去工作,产品也会因此质量提升。
用好的发心与动机,把工作的质量提高,就跟自己将修行的质量提高一样。
还有一个,是对家庭的发心,譬如说自己有了孩子,就要发心把这个孩子教育成能够利益众生,对世界没有伤害,这样的话,养孩子也是修行啊!
然后呢,就是感情的发心,对父母的感情也好,对伴侣的感情也好,要发心让这份对他(她)的关爱、感情,能够遍满,要互相珍惜,然后扩大这种珍惜的心到所有有情众生身上。譬如太太很有慈悲心,她就会感动她的老公,那位老公到花园倒水浇花,也会觉得很温馨啦!(大众大笑)
让每一天,都成为慈善、有意义的一天。就是这样。
webkit-fake-url://FA32C3DF-F036-46C0-83B3-3F8024F4A09A/sg_trans.gif
webkit-fake-url://FA32C3DF-F036-46C0-83B3-3F8024F4A09A/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