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铭华老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评课稿
(2012-09-23 21:43:31)
标签:
杂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顾人生历程,记叙的一件童年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李铭华老师用了两节课时。第一课时复述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老师们听的是第二课时。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继续复述课文,教师讲述复述要求(要求用上课后的10个词语)准备1至2分钟。此步骤是否与上节课的复述重复,是否有必要?李老师解释说上节课的复述没有要求嵌入词语,而此次复述则要求落实词语。因此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字词检测。其实这些属于教学步骤,完全没必要写到黑板上。如果要呈现,多媒体呈现比较好,可能是条件所限。
两个学生复述,自我感觉复述非常好,李老师评价不够精炼。但并未指出何处不精。
第二步,仔细阅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遇险脱险过程的心理变化。学生集体回答,共同梳理。感觉此处的环节处理过于程式化,心理的变化并未给我留下多少印象,虽然李老师把心理的一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后来想,这些心理是不是应该结合当时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比如左脚踩到岩石上后什么心情?右脚呢?这样处理的话,心理描写就与当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情形结合起来了。在梳理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后,教师插入一个学生日常作文的范例分析,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日作文中心理描写的匮乏进行了分析。能够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当然好。但是应该找准时机,像本节课我们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从本文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那么此处插入这一环节,使得本节课的主题有些分散。而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对课文的学习尚在一半的环节,突然撂下不管,再学习另一个内容(习作),待会再返回来学习,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学习课文的情境气氛又冲淡了。王荣生教授说好课的特点是“一根筋”,而这样处理是否相反?
第三步,分析父亲的形象。李老师这儿分解了几个问题:父亲在我脱险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非常恐惧的时候,父亲怎样说?当你面对这种情况时,父亲会怎样说?试着模仿。从这次经历中,我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经验?评论父亲的形象?首先教者把落脚点放在父亲的形象上,是否合适?分析父亲的形象真的很重要?还是体会本文给我们的人生经验更重要?另外教者在此处设置了一个情景再现的假设,但是教者给了一个较武断的答案,我们的父亲会骂我们,不大合理。试想,哪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悬崖上面临摔下来的危险会骂?要骂也是安全了再骂吧。因此,此处我觉得虽设置一个不错的问题,但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能说到抱下来什么的,那么与文中的父亲做对比,文中父亲的理智冷静教子有方等形象就出来了。李老师的学生对文中父亲的评论是温柔(这个词是否恰当,教师是否应该斟酌)、有耐心、慈祥等,并未说道核心,教师应该顺势往深处引导分析父亲的形象,而不是浅尝辄止,既然咱们设计这个问题。
第四步,分析小朋友的行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意义不大。
第五步,教师讲故事,结课。这个故事是有关朋友的故事,好像是为了上一个环节,而不是从全局着想,与课文的主题无关。因此该环节可能还会对学生理解文本造成错误的引导,教师真的得处处留心啊!如果换成莫顿亨特的其他故事或者与走一步再走一步相类似的故事,也许能够起到启示的作用。
李老师是刚刚教学两年的新手,在教学之路上刚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啊!共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