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老妪的苦及如何改写《石壕吏》
(2011-11-07 22:32:52)
标签:
杂谈 |
学完了《石壕吏》,紧接着布置了一个作业,改写《石壕吏》。作业要求:把省略了的情节加上,要求想象要合情理。对于差役凶神恶煞的逼问,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如何一步一步的逼问,学生细读文本,以文本做依据,以老妪的哭啼做答案,便推出了差役的逼问。但是对于开头暮投和结尾的登前途的场景,却问题多多。毕竟这个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了,而且旧时的环境与现在也大不相同,况且还是战乱时期。因此,孩子们想要用环境描写烘托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好多啼笑皆非的开头。有的干脆投机取巧,绕过这个情节,直接进行老妪与差役的对话。或者是过于简单,直接一句暮色苍茫投宿到一户人家就对了,等等情形,不一而足。万事开头难,在作文上,尤其如此。
这时李彦同学依据课文中的插图,写出了自己的开头。这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我一向对插图不大留意,总觉得插图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可是对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插图却帮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石壕吏》的插图上,老妪拄着拐杖,这说明她已很老,走路都成问题。衣着褴褛,衣袖上补丁摞着补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刀子般的皱纹,满脸写满了沧桑与苦难。在两个如豺狼般的差役面前,掩面哭泣,苦苦哀求。哭诉着她种种的不幸。看到这样的画面,谁能不心痛呢?她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另外一个也朝不保夕,而如今为了她心爱的孙子,她一个垂垂老矣的妇人还得再踏上应征之路,这是什么世道呀!可是,能说什么?面对国难,个人的灾难似乎都是理所应当,连诗人面对这一切也只能保持沉默,无可奈何。而其实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老妇这样的百姓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大唐王朝才度过了这一劫呀!再看老妪家的茅草屋,矮墙还有豁口,草门,这样的门何须敲呀?况且差役估计不会那么有礼貌吧,要不他们能乘夜骚扰。那棵枯树,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时候已然是很冷了,屋内那个出入无完裙的孙母又怎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呢?老妪的身后有个破罐子,院子角落里几棵枯草在风中摇曳,展现给我们的这一切难道还不够惨吗?荒凉,凄惨,破落,塌败和这个痛苦,贫苦,悲苦的家庭,这就是战争中百姓的家啊!这么一分析,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开头,结尾也就不发愁了。感谢细心的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