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理解。读拳经不能望文生义之九

(2014-06-21 18:40:05)
       

拳友老丁因患疝气住院动了手术,他的学生纷纷带着礼物前往探视慰问,当有人问到致病原因时,老丁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支吾搪塞过去,作为老师的他,确实难以启齿。

老丁练习太极拳十多年,授徒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拳艺水平,他刻苦研读先贤们太极拳拳论,对‘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这几句独有钟情,反复揣摩。认为先贤是说练拳时,要将呼吸之气贯注到腹部,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勤奋练习。不料却伤了身体。

象老丁那样误解拳论的人不少。一位对太极拳颇有研究的朋友也是这样认为的“气聚丹田是内外家分水岭,气沉丹田 是需要训练的,是气聚丹田的第一步。做到了气聚丹田才能实现“气宜鼓荡” ,还有一位朋友说“ 所谓“气沉丹田”是指练习武术或气功时,在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气流继续下行而获得的一种对于丹田的刺激,进而可以获得温煦丹田、培补真元之效果。在深呼吸时,人的横膈膜下降,导致小腹充实,并能够使人体重心略微下降,步架沉稳,有助于改变上实下虚之现象,也正如老子所讲“虚其心,实其腹”,进而可以获得清脑健身之效果。“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古典拳论不是教材,不是为教授学生写的,而是拳家练拳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有所感悟,体会;收获的总结,类似现在的学习心得;笔记。对于各种步法;身法;手法早已娴熟于心,具体的操作过程在文中不再详细叙述,言简意赅。这就是现在练拳没到一定火候的拳家看不懂古典拳论的原因;另则拳论由文言文所写。其语法;修辞方法;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阅读时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曲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语出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  先生在阐述太极拳的拳理;应敌原则;拳艺提高的各个层次之后,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起“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至,阐述了应敌时的身法,手法;步法

拳论是用骈体文文体,两句一对,“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笔者以为前两句是指身法而言;后两句则是言重心的虚实转换;劲力的隐显。这四句的意思就是要求做到头顶百会;尾闾往前下收起;重心虚实转换不偏倚;劲力隐现互相替换而已,我们知道人体椎脊骨有四个弯即颈弯;胸弯;腰弯;臀弯。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的目的就是要把这四个弯拉直。使躯干部增加弹性,十三势歌诀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就是解释前两句的。

   不过有人扣住“气沉丹田这一句,说要气沉丹田不是明明白白说要气沉入丹田吗。

    在文言文中可以理解为呼吸之气。或者气体,如水气。蒸汽······。但更多时候是形容精神状态的。如朝气蓬勃;怒气冲冲;喜气洋洋,垂头丧气。假设我们在拳论中见了。气贯长虹;气冲牛斗,这两句成语能理解为把‘气’贯送到天空中去吗?

骈体文修辞方法之一即上下两句要求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或者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两句中,‘虚领’与下句‘气沉’相对,可以看出都是形容虚拟的精神状况,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这两句是拳论著者描述身法虚领顶劲;尾闾往前下收进时,以小腹部充实的感觉来指代‘尾闾中正’并不是说要“气贯注于丹田”这感觉是每个人都可以体验的、如练陈式太极拳的在做到‘顶劲领起;胸腰折叠,臀部翻起’后可以感觉到小腹充实,下盘稳如磐石;躯干部对拔挣裹。“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是形容练拳时身法正确;到位后的感觉,并不是说要求将气往腹部贯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