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2019面临的三类问题

(2013-07-04 23:42:20)
标签:

365

财经

分类: 话语.美元

第一,老问题—全球美元流动性压力

2013-2019年,美元进入升值的6年周期,“美元升--全球资源资产贬;美元升--非美货币贬”,这一全球利益博弈新格局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沉重压力。

1970年代后起,全球利益博弈形成一个新格局:美元为按钮,三个跷跷板(美元-国债;美元-非美货币;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之所以叫按钮,是因为它的发行机制具有自我循环特性,即,美元会“升6年,贬10年”,这样升贬交替运动。因为升贬交替,所以,全球经济格局随之兴衰变换。

从大尺度看,1970-1980年代,美元贬,全球相对繁荣;1980-1986美元升,全球萧条;1986-1996,美元贬,全球繁荣;1996-2002,美元升,亚洲金融危机;2002-2012,美元贬,全球繁荣。以此预估,2013-2019,美元升,全球经济紧张。

从微观看,美元升值,将在两个方面影响中国:汇率和房地产。

在汇率方面,因为“美元-人民币”具有一种内在的跷跷板关系(属于“美元-非美货币”跷跷板中的一个),若美元升值,则人民币面临“贬值预期”的压力,这种预期对一般人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对巴菲特这类人影响大,他们会调整资本布局。据估算,从这一轮的美元贬值开始(2002年)一直到今天,约有20万亿人民币在中国做这种布局(即,汇率是1:8时,1美元进入中国,换成8元人民币,假定1:1了,则8元人民币和换成8美元,回到美国会获利7美元,这种资本布局被称为美元套利交易)。可以想见,在今天1:6.2汇率条件下,20万亿人民币若因为美元贬值结束而离场,会把中国3万亿外汇换光;若不换,则我们必须自己贬值。

在房地产方面,自2004年起,住房由“商品化”转化为“金融化”,金融化后的房地产,后面由三类主要资本构成:1华尔街投行资本,通过股权购买、高端商务楼盘购买、房产CDS模式布局;2国内投资资本,以房产股票、房子为布局;3洗钱资本,以房叔、房姐形式布局。上述三类主要资本,是否布局房产取决于房产是否是金融产品,而房子所以能被金融化,则取决于“美元-资产”的跷跷板大环境。在美元贬值周期内,美元贬值,房产升值,房产必然成为金融产品;同样的道理,随着美元升值,房产必定下行,房子无法成为金融产品。

基于这一客观趋势,我们认为,随着2013-2019美元升值周期的来临,中国楼市面临“被去金融化”的客观压力,若华尔街资本离场,则楼市会被抛盘,中国金融会受冲击。为此,中央政府要在美元升值明朗化之前(约在2014年),进行楼市的“去金融化”部署,赢得主动即可赢得未来。

第二,老问题新形式—原有货币政策风险

1997年,为应对上一轮美元升值(1996-2002)所形成的亚洲金融危机压力,中央政府设计了“紧盯美元”的政策。该政策表面看是一种汇率政策,但实质上是一种货币政策。因为,该政策的核心是,按照1:7的汇率,进来一美元对应发行7元人民币。

历史地看,美元在1996-2002年期间,处于升值态势,“美元升”则“非美货币贬”、“全球资源资产价格下跌”,这意味着,人民币受到“贬值预期”压力,全球经济受到危机的威胁。在这种压力背景下,“紧盯美元”通过把美元当作人民币发行的抵押物,人为改变了“美元-非美货币”这一客观的跷跷板关系,使美元对人民币的原有的“作用通道”失效,“美元升-人民币贬”这一经济机制不再对人民币有效。从而人民币坚挺,中国度过危机。

但是,随着2002-2012年美元10年贬值周期的到来,“紧盯美元”政策逐渐具有了负效应。数据显示,2002-2012年,我们新增外汇储备约3万亿$,以此估算,国内应发3×7=21万亿¥,乘以金融系数3,实际要发行21×3=63万亿¥。可见,在美元贬值的周期内,“紧盯美元”已经导致我们的货币发行压力。考虑到未来6年美元进入升值周期,“美元升-人民币贬”是一种经济机制,因此,未来很快我们将受到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巨大压力。

2013-2019年,要严格“紧盯美元”,谨防国际上“汇率市场化”这一单纯经济学视野的幼稚性诱导。否则,一旦汇率市场化,“美元升-人民币贬”经济机制就会启动,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

第三,新问题—城镇化战略应如何科学设置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横跨“1990-2020”这一30年时间段的“小康社会”战略,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而这一战略之所以被设定为“中国式”,源于国际上通用的现代化标准我们远远达不到(例如,直到今天为止,农民的“卫生间”和“厨房”依然无法做到现代化)。

今天,我们要用8年的时间完成这两个标准,这意味我们的战略重心将转向“农民和农村”。在这个意义上,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是通过8年建设完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通用现代化”接轨。

基于这一战略考量,我们认为,城镇化战略应该设置如下三个战略选项:1“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传统农民→现代农民”转变,核心标志是“卫生间”和“厨房”现代化;2“生产方式”的转换,实现“种地农民→职业农民”转变,核心标志是农民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3“社会化方式”的转换,实现“自然村民→社区居民”转变,核心标志是农民要有“持续的购买力”。

考虑到过去10年中,中国房地产产业从“商品化”走向“金融化”的教训,我们建议,城镇化战略要在政策上避免两个误区:1房地产化,即通过土地运作异化为新一轮房地产开发,必须警惕,在美元升值6年的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化”会危及到中国政权;2形式化,即仅仅认为,把农民从平地上搬上楼就是城镇化了。

简言之,城镇化的核心是两个:农民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持续的购买力”。我们以为,只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线索,就可以保证城镇化战略不会变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