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货币政策及通货膨胀

标签:
财经 |
分类: 话语.美元 |
从专业的角度看,通货膨胀指的是,整体物价水平相对特定数额货币(购买力)持续上升的状态。从生活感受的角度说,通货膨胀就是物价太高,钱不值钱,购买力下降。在这里,无论是专业角度还是生活感受,通货膨胀都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物价”。因此,看通货膨胀必须从物价着眼。
一、物价的生成机制与后面的三个“人”
1970年代后,全球货币出现变化。1970年代前,货币印刷遵循“金银本位”,即“有多少金银,就按比例印刷相应的货币”;1970年代后,货币印刷实行“需求本位”,即“市场交换需要多少钱,就印多少钱”。在“金银本位”条件下,钱=金银符号;在“需求本位”条件下,钱=交换媒介。而在逻辑上,实现交换,本质上就是,只要市场有多少交换需求,社会就要提供多少货币来满足这一需求,用以及时完成交换。比如,一个馒头一元钱,明天有20个馒头急切需要交换,那么,社会就要在交换前提供出20元钱来保证完成交换。上述情形若用货币来表示就是两个内容:
1、如何衡量“交换需求”:交换需求=商品价格(物价P)×商品数量(Y);
2、如何衡量“货币供应”:货币供应=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
在今天,货币印刷的逻辑是“需求本位”,这意味着“交换需求=货币供应”,因此,上面的1和2是可以用等式相连的。代换一下,可得到:
商品价格(物价)×商品数量=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
简单等式变形:物价=【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数量]
用生活的语言图形化表述,就是:
http://s14/mw690/9067917dtd629ab7085ad&690
在这里,公式涉及三个重要的部分,每个部分后面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主体:
第一个是物价,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物价的高与低直接关联着每个人的财富水平,因此,物价的后面是“个人”。第二个是货币总量,其具体构成有两大部分四个因素。第一个部分是货币发行总量,主要由“信贷规模+外储规模”构成;另一个部分是货币流通速度,主要由“准备金率×利率”构成。无论是信贷规模、外储规模,还是准备金率、利率,从其运作的主体看,都是由政府政策决定,因此,货币总量的后面是“政府”。第三个是商品总量,在既定阶段内,一个社会能生产多少商品,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说,商品总量规模是由市场效率决定的。因此,商品总量的后面是“市场”。
由此可见,物价=[(信贷规模+外储规模)×(准备金率×利率)]÷商品总量,这是物价的“物”层面,其后面对应着不同的“人”,即个人、政府、市场。
在理清物价机制及其后面的“人”的基础上,再来看货币现象,一些深层的东西就好理解了。
二、物价后面的货币政策:政府决策的优劣及其评价
从本质上看,通货膨胀就是“物价高,钱贬值,消费者受损”。从上面关于物价的形成机制看,通货膨胀涉及到两个变量,即货币总量和商品总量。分析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需要看这两个变量。
从商品总量看,它由社会的生产效率决定。而在既定阶段上,生产效率是相对稳定的,它由社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教育程度以及制度效力等因素决定。在1年的时间尺度内,社会效率基本不变,商品总量也就可以看作一个常数。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物价公式”中的“分母”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即不变量。这就意味着,以此来看通货膨胀,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分子”—货币总量。
而从货币总量看,它由两个层面的条件作约束。一是社会的“交换需求规模”,这是客观条件;二是政府的“政策质量”,这是主观条件。一般来说,社会的“交换需求规模”是货币发行的客观依据,货币发行多少、货币运行是快是慢则直接由政府“货币政策”决定。
如果,货币的发行数量和运行速度与市场需求相符,则货币总量和商品总量相匹配,物价合理,消费充分,经济动力充沛;如果,货币发行量和运行速度大于市场需求,则货币总量大于商品总量,物价高涨,钱不值钱,购买力下降;如果,货币发行总量和运行速度小于市场需求,则货币总量小于商品总量,物价过低,钱很值钱,但货币不足,经济运行缺血。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可以发现,政府“货币政策”出现“高物价”和“低物价”两种情况都是不成功的,高物价会带来“通货膨胀”,低物价会造成“通货紧缩”。也就是说,评价政府“货币政策”质量之优劣要看它能否在“高物价”和“低物价”之间保持平衡。
假如,人们在生活中感觉到“物价高、钱贬值、购买力下降”,那么,这就意味着,社会出现“通货膨胀”了。政府的“货币政策”之质量已经下降。反过来,若人们感觉到“低物价、钱很贵、钱难赚”,则意味着社会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货币政策”之质量同样太差。在这个意义上,政府的“货币政策”如果好,那标准就只有一个,即“物价不高不低,钱不贵不贱,赚钱不难,消费充分”。
那么,具体到生活中,社会又应该如何衡量通胀与否呢?
三、通胀的衡量与后面“人”的博弈:政府责任与公民利益
从逻辑上看,衡量物价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消费的角度,从社会总商品中挑选与生活相关的种类,进行评估,这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另一种是从生产的角度,从社会全部商品的价格中进行评估,这就是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年一篮子的商品与劳务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以此为基础衡量物价变动,公式是:【(第二年CPI﹣第一年CPI)÷ (第二年CPI)】×100%。一般情况是,允许区间:2%-3%,警戒线:3.5%。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名义GDP(按现期价格)]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 ×100%。以此为基础衡量物价,公式是:【(第二年GDP 平减指数 ﹣第一年GDP 平减指数)÷(第二年GDP 平减指数)】×100%。一般情况是,允许区间:4%-6%;警戒线:8%。
比较两种思路。CPI,本质上是一种抽样评估,如何抽商品,抽什么商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故意性,因此,这种尺度具有内在的不足。例如,在过去的几年中,消费者一直感觉物价在涨,但CPI总是很难反映这种感受,为什么?因为CPI不包含房价。但从另一方面看,CPI的抽样立足于生活领域,所抽取商品具有微观性和生活化特征,这是CPI的优势。GDP平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总量和宏观测量,它通过“不变价格和可变价格”之差来揭示物价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商品完整的价格变动,因此,该思路具有真实性、宏观性之优势,但宏观不见得与人们的感受相切合,这又是它的劣势。总而言之,两种类型的测量更有优劣和专长。一般来说,对社会物价的监控,CPI是主导;如何进行决策,GDP 平减指数则是依据。
因为CPI有它的不足,所以生活中没有人把它当真;又因为,GDP 平减指数过于专业化,人们又很少知晓。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来感受和体验物价,并通过这种生活体验来判断我们的物价是“正常”还是已经“通货膨胀”。 那么,今天,我们的物价究竟在什么水平上呢?
从宏观上看,我们货币的“发行总量”=97.42万亿元,“预期控制通胀率”=3.5%,由此可估算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这意味着,在“物价公式”中,关于物价的“分子”部分是:【(97.42)×(准备金率)×(名义利率-3.5%)】。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商品总量”供给较平稳,可视作一个常数。这样,中国当下的物价主要取决于上述的“分子”中的各个因素。在上述“分子”的三个选项中,准备金率和实际利率变化幅度也不大,若粗略评估,则可以视作常量。这样,物价就集中指向(97.42)。该数据如何呢?
从存量来看,“97.42”,在全球货币中居第一(第二是欧元75.25万亿元,第三是美元64.71万亿元)。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生产力水平多大,“货币发行量”绝对规模全球第一。这预示着,货币已经离轨了。国外研究数据显示,中国10年期间,GDP平减指数年均7.3%。
从增量来看,2012年,人民币增加12.26万亿元,美元增加4.76万亿元,欧元增加3.34万亿元,也是遥遥领先。这意味着,在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物价中的“分母”部分相对不变),货币发行增速很大,物价只能上涨。同样的海外研究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广义货币的年增长率为18.2%。
以此粗略评估,“物价公式”中的“分子”在无论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在加大,物价必然高涨。
而事实也是,2012年,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物价在上涨,钱在贬值,购买力在下降”,在这里,生活经验与数据实证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通胀已经发生,而不是什么预期”。政府“货币政策”之质量已经低劣。在此背景下,CPI无论多少,都不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