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州(组诗)
(2021-08-18 09:16:58)下扬州(组诗)
广陵散
一
缺了自由和勇敢
幸福就快报废了
一个青年向深渊滑去
接着又一个青年……
“时光在流逝,
他认识人,接近人,与人分手,
但一次也没有爱过。”
这说话的口气好可怜……
不过另外有个插曲
今年冬天,在扬州
他终于写出了几句诗:
对于你,云大的美人
我要从哪里开始忘起
从你的嘴唇开始忘起
从你的手腕开始忘起
从你的耳朵开始忘起
二
在冬天,忆江南
是多大的福分啊!”
从此就一劳永逸
但总有什么东西
令你思想散漫,
抓不住主题:
肴肉、干丝、富春包子
在个园还是在刻印社?
那里真有个四川好人?
热气腾腾的导游者
无人问津的瘦西湖
照相吧,照相吧
他冻红的脸在笑
注释一:“云大”指云南大学。
1993年2月
小职员的高邮生活
二十七年前,在繁华的上海
我还是一个邮局的小职员
每天上班就分发信件、报纸,
誊抄文件,用胶水粘牢卷宗
伏案很好,安安静静的,尤其
是我的病脚乐于坐而不宜走
后来,我辞职去了扬州高邮
那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春过了夏,夏过了秋,秋过了冬
冷冷热热……生活循环如此
我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我吃的岂止蟹黄包、香酥鸭……
生活之乐还有什么没被发现?
我有时精神十足,有时心绪散漫
风风雨雨都是个好,这不,
雨天一过,肯定是个大晴天!
缸里的鱼看上去游得真舒服呀。
我病脚消失,到处走来走去。
注释一:自古以来,扬州有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之说。也就是,扬州人上午去茶社吃细点、品茶、清谈,当然其中也有生意等等,喝一上午的荼,自然是一肚皮包裹着水了;下午又去洗澡,扬州人洗澡十分特别,用大木捅当澡盆,人泡在里面,自然是水包着皮肤了。从这里可见出扬州人细腻、讲究、唯美的生活。
2013年6月29日
下扬州
眉来眼去,来说新闻
清晨皮包水,终难免
闻风若蜜,饱食观鱼
水包皮下午众生平等
夜来玉人何处教吹箫
有欢杀!金张许史家
快!出名要早杜司勋
快!退休要早袁子才
乱糟糟的光景入民国……
且慢在扬州,无论春秋
我涵秋先生总在吸烟
侍花后,才出门上课
我一路走过,拱一拱手
人在驴上,恕不下驴
注释一:“玉人何处教吹箫”见杜牧名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注释二:“有欢杀!金张许史家”,出自韦庄诗《咸通》:“咸通时代无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
注释三:杜司勋,即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曾官司勋员外郎,故称。李商隐为杜牧写过一首诗《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注释四:袁子才,即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注释五:“我涵秋先生要去上课,恕不下驴”。说的是写《广陵潮》的扬州作家李涵秋的轶事:他在扬州教书时,常骑一匹黑驴去上课,每路遇熟人,只拱拱手,说一声“恕不下驴”。这一画面成为当时扬州城内一道风景。详情可参见王宁宁著《近代扬州文人群体研究:1840-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111页。
2014年2月23日
扬州梦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韦应物
一
我曾在维扬的街头
闻到过橘柚的香气……
从而想起两个醉别江楼的人
魏二和王昌龄
我曾在广陵刻印社
夏日黄昏的庭院
观看过燕子何其微眇
飞来三两酒后的黑色——
从而欢欣于这里的居民
有秋冬之美……
我还说过什么呢?
来世的扬州——
在这样一座梦中之城
谁说那不是老人的国度
青年们在此更提前欢度晚年
“围棋赌酒到天明”
二
来!张智和李冰
还有体育教师张志强
清晨,我们去吃富春包子……
我们的吃相何其昂藏……
来,那天的曙光
并不只赠与江东的贵族
也赠与1989年的冬天
那个客心飘摇的人呀
他该如何安顿他的身体
如何赋深情于桥边红药
如今,我们命运老矣
其中的你早已抑郁而跳楼
那就让我们从头开始
节省我们的福气
像希腊迈达斯从头开始
节省扬州金子
注释一:迈达斯,也译米达斯,希腊神话中的佛律癸亚王,贪财,能点物成金。
2014年9月15日
扬州人
绿杨城郭,战云密布,1946年……
是她吗?她曾经爱过我吗?
哪怕一点点?后来他一直在想……
马拉松,马拉松,是的,后来
那个少毛人一离开扬州就爱上了它
(听说他在异乡一直跑到老死)
还有一个人一天也没有离开过,
后来他的黑发丝变成了白萝卜丝
他看上去好可怕!像一个鬼……
到底谁人可能是你的一个替身?
那个1946年注定了要失恋的人
那个后来离开或没有离开的人
一天,有个失业的导演来找我
我们突然谈到扬州的文思豆腐
谈到扬州人老来出名,如锦衣夜行
注释一:“文思豆腐”,且见我在我的另一本书《一点墨》里所写的一条:扬州菜之文思豆腐:这里不写葵花大斩肉(狮子头)、鉴真素鸭、仿豹胎,专说一种豆腐:它比大煮干丝还细,它细若汗毛,它取名“文思”(文思细密之意);这“文思豆腐”在水中化开,又若一小帧中国山水。记住:食客吃之前最宜于观赏流连,切不可一口吞下。记住:这道菜来自扬州的伟大厨师——居长龙。
201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