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边》——陆忆敏

(2020-02-09 16:49:38)

而我对上海的向往是从198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开始的,当时我住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个政教系的学生李康送给我一本上海的油印诗集。那时我正准备研究生考试,很少关心外界,除复习功课外,只偶尔留心于自己的诗艺,生活乏味而平淡。可就在那个下午我感到生活好象出现了什么新鲜的东西,这新鲜的东西就在这本诗集里,其中我读到了陆忆敏的第一首诗《对了,吉特力治》。

尽管说1980年代的地下杂志宛如过眼烟云,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却也在短暂的流通中坚定地传达出一种诗歌信仰,而且正是借这些杂志,我们的诗人得以初试啼声,他们被发现、被评论,乃至被接受,被肯定。而我也正是在这本油印诗集中读到了陆忆敏,读到了这首诗《对了,吉特力治》。在这之前我读过她发表在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中另外几首诗。当时我在这些诗上停留了好长一段时间,认为这几首诗写得已很成熟了,其中一首《美国妇女杂志》使我立即联想到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

可后来一切都变了,吉特力治向我迎面而来,那个下午我在花园里漫步、暇想、享受着宁静和这首诗。这首诗彻底击中了我,它干净利落的声音让我赞叹不已,这真是一首临空而降的诗,一首一气呵成的诗,一首速度飞快但节奏优美的诗。我感到了作者的呼吸、口气和姿态,那么利索、坚决。尤其是它有力的结尾至今仍被我铭记:

 

如果我抬起手
推开窗要一点儿
外面的空气
得了,这也是教条

——陆忆敏《对了,吉特力治》

 

多么准确、细腻、有力的生活的写照啊。唯有不断喃喃自语地体会着这几行诗,仿佛我将从这几行中甩掉我周边“教条”的空气,舒展自由的心灵。我情不自禁地谈论着、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所有的朋友,叫他们认真注意这位遥远的上海诗人。

一个有趣的发现:我的一个朋友说陆忆敏从人到诗很象张爱玲。我后来在上海见到了陆忆敏,她的确如此。她在上海天青色的屋檐下,在天钥二村她的居所写作,看上去她更像一位在宁静的室内幻想的诗人。她在一则自述短文中这样说到自己:“心敏如菌,但敏而不锐。”真是这样,她从人到诗都显得刚柔得体、旷远清新。她的诗是轻盈的,迅速的(迅速中怀以柔情,海子的诗在迅速中带着烈火),那么幸福,那么宽怀(“宽怀”是她诗歌中爱用的一个词),宽怀中满含骄傲的清泪,譬如她那首杰作《教孩子们伟大的诗》,读来令我百感交集,万千滋味涌上心头,我不禁要情不自禁地抄来此处,只是为了我再次朗诵并默记:

 

教孩子们伟大的诗

   
当我
   
带伞来到多雨的冬季
   
我心里涌起这样一种柔情
   
——教孩子们伟大的诗
   
教孩子们喜爱精辟的物语

   
车站外的灯光是昏黄的
   
墙壁是陈旧的
   
地上是冰湿的
   
我和我心中的我
   
近年来常常相互微笑
   
如果我的孤独是一杯醇酒
   
——她也曾反复斟饮

    
我有过一种经验
   
我有一种骄傲的眼神
   
我教过孩子们伟大的诗
   
在我体质极端衰弱的时候

 

我的思绪在上海的一个晚间一下倒回到半年前,即19886月。那时我住在成都钟鸣处。记得6月的某一天,我同钟鸣去了一趟峨嵋山,我们一到山下就去瞻观寺庙,在报国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应该说是幸福的下午(这种和谐、无碍的下午在人生中也是很难常有的)。我们谈了许多话,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就是陆忆敏的一首诗《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我们在寺庙的回廊或坐或走,非常悠闲,而寺庙的建筑正是血红一片。我们都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杰作,也是不可多得之作。这些诗句和报国寺的血红建筑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此自然,使我们的游览倍添兴味。

 

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

   
血红的建筑
   
我为你远来
   
我为你而宽怀
   
我深临神性而风清的建筑
   
我未虚此行了

   
我进入高墙
   
我坐在青石板上
   
我左边一口水井,右边一口水井
   
我不时瞅瞅被榆木封死的门洞
   
我低声尖叫
   
就好像到达天堂
   
我随意流出我的眼泪
   
我见到了古风
   
就好像我从来祈见于它
   
这陈旧的荒

   
就好像我祖先的剩日

   
我所敬畏的深院
   
我亲近的泥淖
   
我楼壁上的红粉
   
我楼壁上的黄粉
   
我深闺中的白色骷髅封印
   
收留的夏日,打成一叠,浓墨鉴收
   
它尚无坟,我也无死,依墙而行

 

她所向往的景色是那么富有诗意,那是唯一的女性才具有的诗意。是的,她是一位立刻发生的诗人,一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人,一个“我见到了古风的诗人”,一位被王寅称之为爱读《红楼梦》和医书的诗人。

而她的另一首杰作《墨马》,也在若干年后重新回到我的话题里。

 

墨马

   
心如止水
   
在鬃须飘飘的墨马之前
   
碎蹄偶句
   
叩阶之声徐疾风扬
   
携书者幽然翩来
   
微带茶楼酒肆上的躁郁
   
为什么
   
为什么古代如此优越
   
荒凉的合色
   
使山水迹近隐隐
   
也清氛宜人

 

我与我的一个研究生余夏云反反复复地讨论这首诗,尤其是不厌其烦地讨论“躁郁”这个词。整整一个下午,我们就这样沉浸在这首诗和这个词里:

 

《墨马》这是一首用宋词笔法写来的诗中画。诗人笔端情感饱满,却只在纸上点染两三笔墨,全诗飘逸灵动,体态轻盈:心之如流水,鬃须之飘飘,碎蹄之风扬,携书者之幽然翩来,山水之清氛宜人,意象全都充满流动、漂浮之感,颇有上升游离的风骨。曹丕称颂孔融“体气高妙”,我想移用过来也完全合适。但是,物极而必反,通篇的文气流荡,汉风清扬,就很可能有“风流云散”的危险。曹丕说孔融有过人之处,但却理不胜词,一味的“扬”也有它的坏处。如何才能飘而不离,逸而不脱呢?陆忆敏此处用了“躁郁”一词,可谓神来之笔。该词一出,立马使得诗文有了重量,它稳居诗腰,上下顿住,前后勾连,使得那些逸气陡然饱满而不失质地。真可谓是救活了一首诗。

但有时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躁郁”这个词,汉风熠熠,乃是微妙的一笔,它漫溢着中国古典的美学风神——幽、曲、复、变,却又形式简纯。是的,这是一种古典,甚至是一种偏执的古典。它拒绝翻译,没有哪个外文单词堪与它比肩,忧郁、焦躁、烦闷、落寞、顾虑、冲动……百感交迫,无言以尽;同样的,它也不属于现代人、当代人,甚或唐朝人或者宋朝人。因为前者无法担当它曲折沉郁的质地,他们过多地被人间俗务所纠缠,以致感情单一,他们缺乏的正是躁郁者当有的姿态,一种于内心的冲动与外在的矜持间做出综合的雅美的姿态;而后者,那种刚强的或柔弱的时代特征已经超越了复杂的变数本身,他们太过明确,以致丧失了复杂和交混。这样,“躁郁”只能是晚明时代或清末民初人的专属情感,而且是那一个在临水的江南小镇上穿了步履长衫的汉人的专属情感。无论民族身份,地理位置,举手投足,身体服饰,甚或是饮食起居,“躁郁”这个词统统都将他们囊括了。

你想想看张爱玲说的,“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是一种何等的“躁郁”,它又是怎样生动地映照了上述两个时代(指晚明与清末民初)的精神气质呢?是的,正是“躁郁”这个词,让那个在喧闹的茶楼或酒肆里落寞吃茶、饮酒的晚明或清末民初人物的微妙心理呼之欲出!一幅同里南园茶社文弱的陈巢南们轰饮烂醉,又怀着一个时代抱负和诗文理想的生动画面突入眼帘!“躁郁”,这绝非是一个穿西服、中山装的洋人或现代人、豪迈的北方人所能领会的精致江南的生命颓美。这里,就让我郑重地给出两个具有此等风貌的人物来以供参详,他们是柳亚子、陈巢南!

是的,“躁郁”这个词饱含了太多复杂的隐喻和意涵,所以,一个敏锐的读者,比如柏桦,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要求诗人放慢她的脚步,让我们再去反复打量和感受这个词,并一探这个词的诸种可能。诗人应当在此处研磨两三个细节来展示这个词,并为“茶楼酒肆上的躁郁”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这样,敏感的人将立刻嗅见其中的古典芳香,并真正领悟到该词的妙处。当然,这两三句的细节,不仅是出于承接上文,让我们反复流连、细品、细侦这个词的目的去写,更重要的是它会紧密地呼应下文“为什么/为什么古代如此优越”一句。是的,从“茶楼酒肆上的躁郁”,一下子到达“古代如此优越”,太快也太陡了(柏按:即便这样,但这个转折——“为什么”——还是很有说服力。为什么呢?我想很可能是作者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来感觉一次,听!她的语气已经到位了)。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一两句细节过渡,那么整首诗的节奏速度就会马上减下。而且,也为“古代如此优越”这个不明里底的虚句瞬间找到真实可靠的载体以及可供参照的内容,增强诗行的信服力。如此,虚实相间,平抑相连,一首天上人间的曲词旋即就会织就。

 

的确,再好或再平易的语词都要还原在上下文中作细读才有意义,都要在虚实的相互参照中才能看出优异。你看,宋祁一句:“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平白无奇的一个“好”字,却得了后三句话的助力,陡然升起了幽窈美意。“好”、“闹”两字,一前一后,一平一奇,参差对照,显出多少意思,又现出多少风景,更重要是救活一个“闹”字。王国维对此赞不绝口,却可惜忘了没有一个平凡的“好”字在前,哪有这等好处啊。诗歌总是整体之美,哪怕一个词、一个意象或一行诗,总是要在整体的文本中才显出它应有的光辉。“躁郁”再好,也需细节之美来补足。如果陆忆敏能于此处再停顿一二,将细节描出,那真个就是锦上添花,惊为天人了。(余夏云:《出梅入夏:陆忆敏的诗歌》,《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