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汤唯吴秀波中国编剧协会 |
分类: 行业动态 |
进入3月以来,尽管面对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前后夹击,但国产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仅6天,票房便已经突破亿元大关。时光网、豆瓣网上罕见的“零差评”,更是让业内人士纷纷预测这部电影将成为3月国内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记者独家对话影片制作和发行方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揭秘这部制作成本不足3000万元的电影,缘何在最差档期领跑票房。
http://s14/mw690/902d8989gd949d189265d&690
记者:《北京遇上西雅图》作为一部国产爱情电影,在有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上映仅6天票房即破亿元大关,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什么?
姜伟:在我看来任何一部电影的成功,都在于其本身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剧本策划开始,就要为电影做出一个精准的市场定位。你首先要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类型的电影。是喜剧、浪漫爱情喜剧,还是战争片、悬疑片?接下来你还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观众是谁。以《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例,电影的定位就是爱情轻喜剧,目标人群就是以女性为主。
对于商业电影而言,不论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还是最后的影片宣传,都不能脱离“市场”二字。早在2011年10月,公司就决定要做《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10月以前我们还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专门对剧本进行修改和调整。根据市场调查发现,这两年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需求比较大,因此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我们在爱情电影的基础上,要求编剧和导演将喜剧的成分穿插其中。喜剧成分对于整部影片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包装,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记者:《北京遇上西雅图》早在去年5月的时候,所有的拍摄工作其实就已经完成。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为何最终没在情人节档期上映,却选择在了3月21日?
姜伟:在情人节上映,的确在我们的计划之内。但最初我们所预期的第一上映时间其实是在去年年底,但当时因为购买电影配乐版权、特效制作等原因,赶不及12月上映,就计划延长到情人节上映。但到了情人节档期来临前,因为后期调整的原因,只能继续往后延迟。
理论上讲,大家都认为3月份是一个比较淡的档期,从全年的票房走势来看,尤其3月最后的两个星期是全年票房收入最低点,再加上前后都有好莱坞影片相继上映,现在想来,我们当初选择这个档期上映确实有点冒险。但从公司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以来,我们通过基于市场需求,对电影前后的多次调整,已经对这部电影有了足够的信心,觉得它还是有机会从市场中冲出来,所以最终还是决定3月21日上映。
记者:在将近一年半的电影摄制过程中,让整个团队最头疼的一次调整是什么?
姜伟:应该是在影片名字的确定上。起初,我们也试图把电影片名改为《美丽有缘》,但通过调查观众似乎对这个名字并不太感兴趣。随着近些年来电影数量的迅速猛增,每个月,甚至是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电影进入到市场,因此对于国产电影而言,给影片起一个看上去很耀眼、叫起来很上口的名字真的非常重要。
后来,导演也曾毫不讳言地表示对电影《西亚图未眠》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也是在向这部经典影片致敬。因此,我们就想尽量还是把电影片名和“西雅图”联系在一起。我们前后大概有过十多个方案,但后来在市场测试过程中,发现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最适合这部影片。
记者:许多观众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此次电影的配乐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在影片的制作阶段,是否对配乐做过专门的策划?
姜伟:对于《北京遇上西雅图》而言,我们的确加大了在音乐方面的投资。而这部分的投入,也占到了整部影片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比重。举例来说,仅仅是购买三首插曲的音乐版权,我们就向版权方支付了将近7位数,差不多是百万元的版权使用费。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当时导演找了许多首中外经典的影视插曲,最终确定了三首,用于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起初,面对高昂的版权费我们也曾有过犹豫,但是反复听下来,真的也只有这三首插曲才最适合这部电影。后来的市场放映让我们觉得这钱花得非常值,起码它对电影的质量有很大的提升。
在电影原创音乐方面,我们则邀请到了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达。尤其对于爱情电影来说,音乐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喜欢看爱情电影的人,总是期待美好的情景和结局,然而这些美好,光靠演员说和表演显然不够,还需要美好的音乐去营造出这样一个美好的氛围。
记者:除了电影本身以外,您认为此次在影片的营销宣传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什么?有什么是值得业内所借鉴的?
姜伟:因为两位主演的档期安排比较难统一,所以演员能给到片方做宣传的时间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主要的宣传精力放在了口碑营销上。口碑营销听起来很简单,似乎只要放电影就行了。但口碑营销其实要比做事件营销、活动营销难得多。
电影正式上映前,我们在全国做了将近50场的试映。第一场试映时,营销团队特别找来了60位“80后”、“90后”观众,一方面他们是目前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另一方面,由于《北京遇上西雅图》和他们的生活其实并没多大关联,我们恰恰就是想通过这样的一种反差比较强烈的对比调查,来测试一下电影日后进入市场的效果,以及后期的宣传方向。
经过一场场的试映,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观众普遍表示出对这部影片的好感,尤其是女性观众,这便在上映之间,为影片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口碑基础,同时也逐步确定了我们要将影片的宣传定位放在“3月女性必看影片”上。在此过程中,如何把参与试映观众的现场感受实时地扩散出来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宣发团队把各种渠道都打通,利于口碑的扩散。同时各种宣传物料、预告片、病毒视频也要随时配合电影宣传。
如今,大家总是习惯把一部电影票房的好坏归结于电影营销做得有多么好。在我看来,电影营销所发挥的作用,在本质上不会有起死回生、雪中送炭的功能,而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影片的好坏,还是要靠电影本身说了算。如果没有影片质量作为基础的话,任何宣传都是没有意义的,最终只能沦为“空中楼阁”。(北京商报文/卢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