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克力最初是印第安人的饮料――漫谈巧克力(之一)作者:柯默录

(2012-07-24 03:07:34)
标签:

北美品杂志

美食

旧金山

娱乐

旅游

分类: 《品》雜誌

  第一个在世界上把可可豆带出美洲印第安部落,向外界介绍可可豆及其制成品巧克力(又称“朱古力”)的人,是出生在热那亚的航海探险家哥伦布。欧洲近代历史上的热那亚,是一个以从事贸易和航海业闻名于世的意大利的城市公国。由于当时的远途陆上贸易通道都被一度称霸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封锁,那个时代许多热那亚人热衷于寻找海路,想方设法要去东方搜求香料以图发财。热那亚人克里斯托夫-哥伦布也是其中一个,投身于这个探寻新航线的热潮中。为了替他的横渡大西洋的冒险计划找到经济赞助,哥伦布先后游说过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的国王们,甚至派遣他的兄弟巴托洛缪到英国劝说国王亨利七世为此投资。但是他们都对此反应冷淡。

 

  1492 年 8 月,哥伦布终于说动了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斯和王后依莎贝拉给予支持。他们拨给哥伦布三只小船,并约定:今后若是哥伦布发现并征服了新的岛屿,则由哥伦布任该岛总督;如果哥伦布在新土地上找到金银,其中的1/10归哥伦布所有。于是,哥伦布扬帆起航,冒然向大西洋进发。但是他没有找到传说中盛产香料的印度,而是碰上了加勒比海上巴哈马群岛中的Guanaja岛。随后又来到古巴,最后在西班牙岛(即今天的海地和多米尼加两国所在的岛屿)上,他的领头船此时损坏了。

 

  哥伦布于是率领剩下的二只小船返回西班牙交差,他这番航行没有带回值得一提的金银财宝。不过,他带回来的一组加勒比俘虏,在西班牙王宫造成了轰动效应,为哥伦布的航海雄图起了宣传作用。这就促成了他得以在1493 年率领17 艘大船载着1,500名船员,开始他的第二次探险。

 

  哥伦布前后一共向美洲大陆作过四次航行。1502年,当他第 4 次到达美洲时,发现了印第安人饮用可可豆制成的饮料。他把新发现的可可豆进献给西班牙王室,但是国王和王后对可可豆和由可可豆制成的巧克力饮料毫无兴趣,将之视为落后土著的古怪食物。

 

  由于西班牙人对美洲大陆的探索持续推进,再经过20多年后,又有人把巧克力饮料进献给西班牙王室。这次的情况,就大有不同了。巧克力饮料中掺了来自印度的糖,和来自墨西哥的香草(vanilla),味道变得可口得多。西班牙王室极爱饮用,作为王室秘藏对待。这位进献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班牙征服者黑曼-科特。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新发现的可可豆具有特殊价值的人,也是他第一个向西班牙王室成功地引介了由可可豆制作的巧克力饮料,以及美洲土著阿兹台克部落调制这种饮料的方法。

 

  1519年,由于被墨西哥到处是金银财宝的传言所诱惑,黑曼-科特离开古巴,率领手下550名士兵, 16匹战马,加上 几门小炮,乘船开赴墨西哥。那时他对可可豆以及相关的巧克力饮料,差不多无所知晓。而他那支小小军队的到来,以及他们所展示的威力,则使当地的阿兹台克人无比震惊。

 

  阿兹台克人的国王芒特祖玛(Montezuma)派人从首都特洛梯楞(Tenochtitlan,即当今的墨西哥城)出发,把金银送到科特的小部队登陆的海岸地带,希望以此劝走西班牙人。然而,科特为了防止部下分得财宝后撒手离开,遂放火烧掉船只,断掉大家的退路。同时,他却把这些船只的金属龙骨收拢埋藏好,留待以后启用。

 

  在和对西班牙人一会儿友好,一会儿敌对的印第安部落边打仗,边谈判的过程中,科特的小部队逐步推进到阿兹台克人领土的中心地带,抵达特克斯可可湖(Lake Texcoco)边,虎视首都特洛梯楞城的要塞和寺庙。出乎意料的是,科特的小部队在此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而是受到隆重的接待。因为阿兹台克人认定科特这帮人就是阿兹台克神话传说中提到过的羽蛇神,于是对他们诚惶诚恐,恭敬有加。国王芒特祖玛为他们举办的欢迎宴会极其盛大和铺张,端出来的菜点有三百种,比如野鸭,火鸡,豚鼠,以及许多别的珍禽异兽。这个宴席上摆出来的火鸡和豚鼠,完全是美洲当地人驯化出来的家禽家畜,是欧洲人前所未闻的物种。宴席上还摆有几千个用纯金制作的华美杯子,配有用龟壳镶嵌黄金而制成的汤匙。这些杯子里全都盛满一种叫做“埃索可辣特尔”(xocolatl)的饮料,是用可可豆制作的。这些饮料只供男性饮用,阿兹台克的女人则不得饮用。

 

  不过,科特担心自己的队伍人马稀少,困在部落的腹地容易被阿兹台克人擒拿住,然后被他们用作给神的祭品。于是,他绑架了国王芒特祖玛,就地展开了两面应战。一方面和当地印第安人作战,另一方面和驻守古巴的西班牙总督派来征剿他的军队作战。因为总督不愿意坐看科特的势力发展壮大。但是,科特反而从派来征剿他的军队里吸引到一些士兵投奔他,充实了他那支小部队。此时,他把以前埋藏的铁龙骨挖出来,重新建造了船只,用它们攻占了阿兹台克人的首都特洛梯楞城,并在1521年8月,将之改为美洲大陆上“新西班牙王国”的首府。

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殖民地之后,科特一面忙于搜刮金银,一面也注意到“埃索可辣特尔”(xocolatl)饮料的迷人之处。“埃索可辣特尔”(xocolatl)这个阿兹台克名称的本义,就是“苦水”(xoc=苦;atl=水)。在阿兹台克语里,xoc又可发音为choc(读作“巧克”),来源于阿兹台克人用一种特制的木棍(称为“molinillo”)捣碎可可豆时发出的choc-choc的声音,他们遂以此称呼这种饮料。他们在制作此种饮料时,掺入的佐料和我们今天用的材料大不相同。他们那时加进去磨成粉的辣椒,肉桂,丁香等。另外,还要加入玉米粉,目的是用它吸收掉浮在饮料表层的过浓的油脂,并且起一种乳化剂的作用,使油脂和水混合起来。

 

  科特还发现,在阿兹台克人那里,可可豆也被当作钱币使用。科特有一名同伴赫尔南德-瓦尔德茨曾提到,他花了100粒去壳的可可豆芯买到一名奴隶。在当地,一只兔子可换 4粒可可豆芯;找一名女子过夜,要花10粒可可豆芯。在阿兹台克帝国里,所有下属部落都必须向国王交纳税贡,而交税方式和数量就是以可可豆芯来计算的。难怪科特这批人觉得,在印第安人土地上,树上可以长出钱来。科特于是在他涉足的所有地方,从墨西哥到特里尼达,再到海地,大力开拓可可树种植园。他甚至在西非洲海岸外的Fernando Po岛上,也开始种植可可树。据说有个名叫“特得-奎西”(Tette Quesi)的铁匠,1879年从Fernando Po岛回家乡时,在口袋里藏了些可可豆,带到他的家乡黄金海岸,在那里种植可可树,办起了非洲大陆上第一个可可树种植园。

 

  在十六世纪里,西班牙殖民地扩展到了南美洲。大约在1600年前后,可可树种植业被引进了委瑞内拉,对该国随后三百年间的经济结构带来重大影响。由于种植园在该国Caracas地区和沿海的中部河谷地带不断向周围扩张,遂迫使畜牧业向南推移。据Caracas地区168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那里的财富高度集中。172名庄园主控制着当地167座可可树种植园,共计拥有45万棵可可树。到1740年代,那里的可可树的数目,比1684年翻了10倍,但是庄园主的人数,只比原先增加了3名。那个地区的土地完全由单一的一种经济作物所垄断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才改变。

 

  委瑞内拉的种植园虽然占地规模大,但是不如面积比它小得多的法属殖民地圣多明戈(今天的海地)产量高。圣多明戈的可可豆产量,是委瑞内拉的10倍。委瑞内拉种植园经营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劳工短缺。

秘鲁种植的可可豆,不如委瑞内拉的质地好。不过秘鲁的可可豆,价格要便宜些。在1820年,秘鲁出口了可可豆 11,310 吨。那时的出口去向是西班牙和墨西哥。同时也有一些走私出口到荷兰。

 

  巴西的可可种植园也面对劳工短缺问题,在当地定居下来的殖民者,则宁可选择派遣土著人士沿亚马逊河到丛林里寻找野生可可豆予以采摘,而不愿自己辛勤种植。结果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渐渐兴起了交易亚马逊可可豆的业务。在1720年代中期,发出过大约100张执照,准许业者凭照驾独木舟沿河采摘可可豆。到1730年时,发出的执照数为250张。到1736年,发出的执照上涨为320张。

 

  墨西哥有大批西班牙人定居,他们之中的上层社会妇女喜欢安排女仆给她们把巧克力饮料送到在教堂里,让她们方便饮用。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名叫托玛斯-克基(Thomas Cage)的英国人在1625年传扬出来的。他是一个天主教游僧,自小在西班牙由多米尼戈游僧会教养长大。由于那时只允许西班牙人前往西班牙新开辟的殖民地,托玛斯-克基无权公开前往。于是他将自己藏在一个装运饼干的大桶里,偷渡进了墨西哥。据他说,在Chiapas的天主教大教堂里,有一群西班牙贵妇人喜欢闹闹嚷嚷,说中途不歇息一阵去享用巧克力饮料,她们没办法在白天挺得住那时光悠长的弥撒仪式。所以她们各人吩咐自己的女仆,带上一大罐巧克力饮料跟来,供她们不时地溜出会堂去喝巧克力。由于她们溜出来的次数过多,干扰弥撒仪式,气得大主教宣布:无论什么人,凡是把巧克力饮料带进教堂院墙之内的,一律驱逐出教会。此项教规宣布之后不久,托玛斯-克基就在一次饮用巧克力时,遭人下毒。腹中疼痛一周后,一命呜呼。他在临钟前的几小时里,为毒害他的人作了祈祷。他去世前,已在Chiapas生活了14年。根据材料记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报告巧克力被人们用作礼物的人。他提到当他有一次离开Chiapas市去外地时,总督夫人送给他好几盒巧克力粉块。当时四处游历的传教士们也常会收到别人送给他们的巧克力粉块。

 

  巧克力饮料那时还被用做工钱来偿付为传教士作向导的印第安人。上文说到的托玛斯-克基就说过,有人叮嘱他遵守这个规矩,不要给印第安人付现钱,免得开了不好的先例。在土著居民之间,他们互相帮助盖屋或修理房舍之后,也是以请人“用最最大的杯子”喝巧克力饮料作为答谢方式,并在饮料中添加茴香和辣椒等拌料。

最早详细描述巧克力饮料的制作程序的人,是意大利商人兼水手奔卓尼(Benzoni)。他在1540年描述了他在美洲大陆上发现印第安人调制巧克力饮料的情形。起初,他看到这种饮料感到新奇,但无意尝试。后来,他随身带的酒喝完了,只得大起胆子去喝这种新饮料,觉得味道有点苦,然而很提神但不醉人。那些看见他怕喝巧克力饮料的印第安人,都认为他很蠢。

 

  他看到印第安人的工序,首先是用一个陶制盘子在火上不停地翻动着烘干可可豆,然后把烘干的可可豆夹放在两个大石块之间来回碾压成粉;再把这些粉倒入掏空了作杯子用的干葫芦中,接着加水掺和。同时用一根特制木棍搅拌和捣弄,再向这搅拌成的混合物中添加玉米粉。这添加的玉米粉,就起到一种很原始的乳化剂的作用,待到泡水饮用时,帮助吸取掉溶液中过浓的油脂层。这样搅拌成的干粉,最后敲打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包裹起来,收存待用(欧洲人大批来到后,就使用盒子收存这种块状巧克力,以便携带)。饮用时,加水溶解即成。

到17世纪中期,上述操作流程被搬用到欧洲各地。欧洲人制作巧克力饮料时,也是拌和巧克力粉块,磨成粉的糖,肉桂,红辣椒,丁香等。有时也会加入别的材料如杏仁粉、柑桔花粉等。玉米粉则是普遍通用的材料。

 

  总之,欧洲人逐渐喜欢上巧克力。不过,在后来两个世纪里,他们还是沿用印第安人的办法,采取饮用方式。但他们是先略加水溶解,然后再加水、加糖,后来还想到加牛奶,放到炉子上边煮边搅拌,煮出香喷喷的饮料,惬意地品尝。至于将巧克力制成像我们今天买到的这种固体食品,那可是要等到20世纪才有的事情,我们以后再慢慢道来。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