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客,古老美食文明碎片

(2014-06-03 22:25:29)
标签:

麦客

麦收

面食

雇主

布谷鸟

分类: 营养美食

http://s8/mw690/002DCvehgy6JopkNbHpc7&690

端午过后,布谷鸟开始四方游说,告诉人们麦收时节即将来临,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人们习惯性地将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按照方言音译为“算黄算割”,人们也习惯性的认为,此时的布谷鸟正在用它独特的叫声提醒人们“成熟一片收割一片”。在“算黄算割”美妙叫声中,“麦客”们开始月夜启程,欣欣然奔向收获。

“麦客”情话

如果说面食是饮食文明进化的缩影,那么“麦客”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释放。“麦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西北小麦种植地区一种短暂性的职业称谓,这一职业最早源于邻里之间的劳动帮衬,麦收时节,由于温度差异,不同地区的小麦成熟时间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麦收也会不同,为了避免麦收太慢导致麦粒脱落,邻里之间往往聚在一起,相互帮衬,谁家麦子先成熟就集中帮着收割。后来,勤劳的农民将这种帮衬行为逐渐扩大,从村落走向乡镇,从乡镇走向县域,以帮助麦收为资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麦客”。

每到麦收时节,几个同乡相约带上草帽、跨上镰刀,天亮之前,乘着月夜晨露,早早赶去集市,等着雇主召唤,谈妥价钱后,跟着雇主直奔麦场。麦客们的工作极度艰辛,往往蹲在被小麦包围、接近50℃的高温的麦场中往往连续劳作10多个小时以上,所幸的是,这种源于帮衬的职业行为本身就充满的人情味,雇主除了每天按时送饭送菜外,还会安排孩子们送上泡好的凉茶,帮着麦客们解暑降温,迄今为止,提起盖着碗的茶罐去田埂上送茶仍然是我孩提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对于热爱麦收、热爱面食的麦客们而言,揪一把麦穗放在手里揉出麦粒,然后一把送入口中慢慢咀嚼,清香四溢,想象自家麦收的丰盈情景本身就已经非常满足。

都是“麦客”

麦客并不是永远的麦客,麦客之间的身份始终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今天你是麦客我是雇主,明天我是麦客你是雇主,一切身份的变化都由麦收时节和收割需要决定。现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机械收割完全代替人工,麦客们也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只有在异常偏僻的西北乡村、在那些黄土洼地还残存着“麦客”的文明碎片,不过此时的“麦客”也只是“自家的麦客”了。

麦客原本就是一群热爱吃面、喜欢吃面的人组成的一个兴趣小组,如果说他们具有某种文化象征的话,就必然脱不开面食文化。“南米北面”是中国主食文化最全面最精要的概括,对于从小吃面的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一天吃不到面食,就总会有饥饿感,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味觉传承、亦或是文明传承。作为一种短暂性的职业,尽管真实的“麦客”已经消亡,但对于热爱面食的人而言,我们每一个都是“麦客”,这种“是”永远不会以时间、空间为转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