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篇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召开,今天在网上见到胡宪发的文章《我为什么要采访两会》,引起我的注意。认识她还是我来蒙城不久,如果我不看报、不写稿,尽管是同龄人、北京老乡,也许现在也“对面不相识”。她这人能钻研吃苦,有着新闻固有的务实因子。她谦逊自己不是“正规军”,前几天还向我了解有关上会情况,我又何以见仁见智?依我看,她并不逊色于任何“正规军”。
这位原《七天》主编、首席记者,提前到北京做好了采访准备。她说:“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怎可能不吸引一个既有敬业态度,又有好奇之心的媒体人呢?还有一个原因,我发现海外对如此重要的‘两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我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两会’?开会期间到底是什么样子?就成了我想为海外读者,也为自己揭开的一个谜。”她直言,这就是要采访“两会”的基本动机。想必她这次能有新的收获。
胡宪在文中还有一个透露,她写道:记得2007年去阿富汗采访之前,蒙特利尔读者为我举办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壮行大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采访这个全世界最恐怖的地方,我的回答是:如同老师要站上讲台,是医生就要救死扶伤,当消防员的,哪里有火警就冲向哪里,当记者的,自然是哪里有焦点就该往哪里闯。既然纳税人关心加拿大军队是否应该出国打仗,既然任务派在了我头上,那么去就是了。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敬业。
胡宪在阿富汗
她这不是一番大话,责任、勇气、职业道德,她也确实操守去做了。
说来也巧,2012年4月中国南海阴云密布之时,我写过一篇关于战地记者的文章,那时还不知胡宪何许人,看到她曾经的战地记者表述和实践,颇有感触,将此文翻来一字不改地再现,或许更有意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周边菲律宾、越南等国,就岛礁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不断加剧。4月10日,菲律宾不顾中方交涉与警告,派出军舰闯入南海中国黄岩岛海域,堵住中国数艘作业渔船,并准备进行抓扣,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发生了对峙。
在中国派出第三艘海监船后,4月12日菲律宾军舰撤离,改由新派去的海岸警卫队船只与中国船只对峙,菲海军司令同时扬言“没有从自己的领土上后退。”目前事态仍在继续,国际社会纷纷关注,一些舆论报道称“中菲南海对峙引发紧张升级。”甚至说“如果外交不能解决对抗恶化,可能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网上更是说什么的都有,似乎战事已一触即发,中国这次要动武力了。
中国官方的表态,还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南海问题虽有复杂背景,我看只要不引来外部势力介入,也不会严重到哪儿去。菲律宾没有美国的军事干涉,不敢和中国玩“全武行”,美国不能为了他就和中国开战。
这次黄岩岛“危机”,没有中国记者发自对峙现场的报道,尽管中国人很关心事态的真相和发展,却连一张现场的照片也没见着。只见到记者们通过国家海洋局、外交部发言人介绍的情况发的文字稿,还有的报纸所登消息看不出新闻来源。再就是某驻外记者援引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评论,综合整理出来的“通讯”,电视上也没什么现场的画面。
南中国海、黄岩岛发生这样的大事,已不是一天两天,应该有中国记者赶赴那里。不是号召记者走基层,知民情,表民意吗?南海主权受到外国侵犯,中国渔民被非法袭扰、欺凌、侵害,记者怎么就不能“走南海”,显实情、表民意? 或许中国少有派记者亲临危险地区采访的“习惯”,尽管现在的南海还谈不上什么“险地”。人们可能又会问:我们有没有专职的战地记者?
今年2月22日,在叙利亚城市霍姆斯,政府军和反政府军激烈交战中,美国著名女记者玛丽.科尔文、法国年轻的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同时遭遇轰炸身亡,引起国际轰动。
科尔文54岁,在22年的战地记者生涯中,以大无畏著称,哪里有战火哪里有风险,她就出现在哪里,曾在战地采访中失去一只眼睛。这次本来报社让她撤离,但她表示必须留下,完成那一篇报道后再走。
海湾战争时科尔文在伊拉克
28岁的奥克利克一直希望成为一名战地记者,2004年,还在摄影学院读书的他就前往海地记录了当地流血骚乱事件。从2008年起,他身临现场报道了刚果、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动乱。今年2月初,他拍摄的系列照片《为利比亚而战》,获得荷塞新闻类组照一等奖。这次报社领导要求他撤离,他没有听从仍坚持在第一线。
“在枪炮中观察,在危险中前行,在生死间报道……”这是被誉为战地记者——勇敢人的危险职业。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用亲身体验在说明,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就要有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前线、用生命去记录历史的精神。
奥克利克在叙利亚战火中拍摄
据媒体检测机构“新闻标志统计”,2011年全球有106名记者殉职,仅在报道“阿拉伯之春”有关冲突中,至少有20名记者死亡。在利比亚等发生的战乱地区,记者遇害往往是随机性事件,因为他们被杀时正身临敌对双方的交战中,而他们却要把最真实、最直观的场面告诉全世界的公众。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5月7日晚11时50分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国三名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不幸身亡。他们没有殉职于现场的战地采访,却死于美国巡航导弹所谓“误炸”使馆内。所幸的是,以后没有再出现过这类情况。
中国很难见到“正儿八经”的战地记者,有人说闾丘露薇算是一个,我看她顶多算半个。因为她采访过的战争、冲突动乱事件,并没有亲临炮火纷飞的前线,大多是在战事后或在相对安全的后方采访个别士兵、难民,她平时也是主要采访一些官方和民间的、社会性的新闻。
利比亚战争才打了一半,闾丘露薇就出了一本《利比亚战地日记》,我根本就不看,因为激烈的战事还在后面,卡扎菲还活着呢,这个“战地日记”写的丢三拉四。闾丘记者与真正的战地记者科尔文完全不同,这在她们的“如是说”中也可以找到证明。

闾丘露薇的《利比亚战地日记》
科尔文生前说:“报道战争意味着前往一个充满混乱、破坏和死亡的地方,承受压力目击实事;意味着在军队、部落或恐怖分子的冲突时,在宣传的风暴中寻找真相;意味着冒着自身的危险……”
闾丘露薇说:“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需要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来,并且要冷静,能够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地作出抉择。”
我们再来看看科尔文对“新闻值得”的认识。
2010年11月,科尔文曾在伦敦发表演讲,纪念在冲突中殉职的记者,并阐述战地报道的重要性。她说:“报道战争是冒着危险,很多人会问到底值不值得付出这么多代价?在我眼睛受伤的时候,我也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那时候的回答是‘值得’,我现在也这么回答!”
按照闾丘露薇的观点,科尔文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因为她不知道“没有一条新闻”比性命更重要,她也没能在混乱中快速作出抉择——跑。听起来,闾丘露薇好像比科尔文要精明,但我却没看出科尔文比闾丘露薇要弱智。
敬业,并不就是不懂“自我保护”;勇敢,并不等于“莽撞”。为了记者名誉和为了职业献出生命“值得与不值”的自白——这就是西方记者与中国记者的“价值差”,我是这样看的。而在中国,能够或者敢去一些危险、敏感地区采访,闾丘露薇已属“凤毛麟角”了。
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在是缺少、难见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应该培养、锻炼出一批派得出、打得响、没有武器的、勇敢的新闻战士,在风云变幻、冷战热战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用最快、最真实的报道传递于广大公众的视线面前,而不能让发生在家门口的新闻都被外国媒体占尽先机。
这也是近期发生的南海风波,给人的另一种“新闻”启示。
今天,我觉得这篇写于 2012年4月14日的文章没有过时。当年卡扎菲在逃亡中,是被本国民众和士兵从下水管里拖出,俘获后枪毙的,战争结束。而此前闾丘露薇已经出了《利比亚战地日记》的书,也就是说她没有在利比亚坚持到底,把最重要的事实、世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卡扎菲之死的情节及因果记录下来,这个“战地日记”记的很不全,缺少关键内容。至于所谓“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的观点,我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闾丘露薇与科尔文同样是知名女记者,采访战地新闻,而二者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有明显区别。
无独有偶,胡宪与科尔文年龄相仿,我想,如果两人在2003年阿富汗战地采访时相遇,定会有记者的交流,胡宪该不会对科尔文说:“你这样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战争不值得。”因为胡宪在“壮行会”上表示要像“消防员,哪里有火警就冲向哪里!”她在最近网文中说,那年在阿富汗这个最恐怖的地区,“我曾在硝烟弥漫中被机关枪指过胸膛”。看得出,她没有感到畏惧和“不值”。这一点,她和科尔文、奥克利克同样是难得的战地记者。
胡宪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
胡宪说:“基于‘敬业’二字,在过去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无数计划内外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跑过数不清的突发或偶遇的新闻现场。曾在疮痍满目的灾区爬过废墟,曾亲历“反警察暴力执法”的暴力,也曾做过舒适的加国总理访华专机……”
现在胡宪又变换了角色,正在北京上“两会”,尽管她不再有专机的待遇,但照样东奔西忙采访报道,已经发表了数篇两会专稿。过了“耳顺”之年的她,没有觉得精力不够,没有想过什么名利,无论是战争风云、自然灾害还是和平时期,她都兢兢业业,义无反顾,坚守新闻职业的初衷,值得敬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