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又一年

(2018-02-20 12:05:39)
标签:

黄东黎

春节

祈福

团圆与亲情

分类: 小说散文

     第328篇

 

       2012年春节期间,写过一篇《怀念的日子》。那时还在北京,与母亲及家人一起过年,在中国人这个最重要的日子里,难免怀旧,思念离世的父亲、长辈亲人。

       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吧,是人们一种向往和祈求,“每逢佳节倍思亲”、“爆竹声中一岁除”,从古诗中可以释怀。可以想象古人的佳节心情,他们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奔波于路途,或赶着车、或骑马、或徒步,肩挑手拎礼物,“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的春节将至,坐火车、长途汽车、乘飞机、自驾车、骑摩托的人们,大箱小包,形成来势迅猛的春运大潮,火车站挤成一团,机场爆满,这种 “人海定律”为什么?回家过年。

 春节又一年                                           春节返乡大潮

    

      从我少年记忆中,就有每年春节的热闹、火车上的拥挤。还有父亲用红纸墨笔写的对联,别人家贴在门上的“福”字。那时知道福就是好的意思,却不晓得更深含义。福,对民间来讲是丰衣足食,和谐美满,健康平安,而上升更高层面,则是国家昌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每逢春节,从城市到农村,随处可以见到福字,意义非同小可,也包涵着新的祈祷。

      春节又一年

      一晃在异国度过第五个春节,2015年春节我用红纸写了八九个福字,由妻子送给华人朋友。2017年春节过后,我参加一所大学的多元文化活动,用宣纸书写几个福字,送给在场的中外学生。有人问我从哪里来?自然是中国。而问我的家乡何处?却不太容易回答。

      我籍贯是贵州省遵义市,老祖宗是江西临江府,我生长在北京,10岁随父去东北,后来又回到北京。那么,说到家乡应该是北京,因为在那里出生,成长和生活的时间最久。

      怀旧,是对以往生活的留恋,它可以在记忆中得到一种享受,还有人生的展望。“怀旧空吟闻笛赋” 是刘禹锡的感叹,但又有“病树前头万木春”新生事物的信念。怀旧,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而随着每个人的经历,岁月的流逝,这种需求将愈加强烈。

       当辞旧迎新的春节到来,怀旧便会油然而生。第一次在东北农村过年,是随父母走干部五七道路。每年春节是最冷的日子,而农村的最“热乎”也就在这几天。那时的农民叫社员,家家都忙着杀猪过年,猪的嗷嗷哀叫此起彼伏,劈柴禾、剁菜馅,男女社员、邻居亲友们相互逗乐子、打情骂俏不时“声声入耳”。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下来难得清闲这些天。大家互串门子,年轻人、小孩们嬉闹玩耍,大姑娘、小媳妇围在一块,有的一边卷着叶子烟,一边显示她们此时才舍得穿上的花花绿绿新棉袄、新棉鞋,还相互“点评时装”。

       又见各户房顶炊烟升起,农妇们都把包好的饺子、黄米面粘豆包放在大盖帘上,再端到屋檐上冻起来,贮备一个正月的食用。老爷们此时没什么活儿干了,不是走东串西闲唠嗑,就是坐在自家炕头上用纸“卷大炮”、吧唧吧唧叼起旱烟袋。

       大年三十前两天,生产队组织社员吃忆苦饭,只见每家分一碗黑糊糊的东西,据说全是高粱壳子、麦麸掺一点儿磨碎的“高粱面”,我还问这能吃吗?一个年轻社员说,你尝尝呗,我就试探地尝了一小口,哇,又苦涩又剌舌头,他说:“这哪是人吃的?”一个老社员搭碴:“你说啥?咋不是人吃的?六零年那前儿,能吃上这个还是好玩意儿呢!”

      

春节又一年                                    东北人过年吃杀猪菜

 

       晚上开会让大家谈感想,我也去凑热闹,记不清别人说什么了,却记得让我“尝鲜”的那个年轻社员很快站起来发言:“要说旧社会的苦,就像黄连加苦胆,那苦呀说也说不完,新社会的日子比白糖加蜂蜜还甜……俺说完了!”会场有人笑了,还响起稀稀拉拉掌声。

       东北有句俗话:“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意思是再穷也得吃一顿像样的年饭。社员们知道我们家不会包饺子,邻居有时便送来刚出锅的热腾腾饺子,住得远些的人就送来年前包好的冻饺子和黄米面粘豆包。

       父母每次都回送他们如饼干糖果、酒和罐头之类的礼物。村民大都没有文化,有的人言行也很粗俗,但他们一些人的正直、朴实、看人很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当知青后的一年春节,去遵义探望爷爷。我从没回过老家,路途遥远,乘火车必须在北京中转。我到北京姥姥家,找街坊发小玩,第二天姥姥带我去西单商场,买不少回老家过年礼物,主要是果脯、点心、罐头等食品,沉沉甸甸的一大提包。

        第三天,两个小时候的伙伴(当时都十六七岁)送我上火车。那趟列车是到广西凭祥的5次特快,车上坐满了人,还有买“站票”的。火车要在柳州转车到贵阳,我在贵阳候车室,一个人守着大包小包也去不了亲戚家,等着转乘到遵义的火车。就这样途中几次费劲地提上提下东西,足足走了三四天,腊月二十七凌晨3点才到遵义老家。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春运”经历。现在回遵义可在北京乘火车直达,还有直飞航班。

       春节又一年

                                                  遵义机场

      

       爷爷在市政协工作,我还是6岁时在贵阳见过他一面。我找到市中心丁字口的家,一进门激动地叫了声:“爷爷,我来了!” 坐在藤椅上的爷爷赶紧站起来,扶着我的肩膀又握住我的手,仔细端详片刻,兴奋地说:“你长高了啊......” 当天下午,爷爷分配送给各位亲戚的礼物,我给父母写信报平安。

      历史名城遵义,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冬天也是一片阴绿,常常细雨连绵,室内外温差不很大,家家都用火盆烧木炭取暖。那时只要下雨走在街上,鞋和裤腿都会溅上许多泥点。

      我在街上看见一些农民背着背篓,脑袋上缠绕着厚厚的头布,寒冷天赤脚穿着草鞋在市场上卖菜卖肉类副食,穿梭于城里大街小巷打零工。从北方来的我,那时对这道“风景线”感到稀奇。多年后我看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便觉对重庆“棒棒”似曾相识,还有一种亲切感。   

    春节又一年                                    七十年代的遵义   

     

      老家亲戚很多,爷爷领着我,带上礼物挨家认亲拜年。那些天总有亲戚请吃饭,开始我对腊肉、熏肠、米酒、黄糕粑等不太适应,吃着吃着感到还是老家的饭菜好。冬节北方见不到刚从地里刚拔出来带着泥土、绿油油的各种鲜菜,加上自制的香辣椒和传统的烹调,让我尝到了北方没有的佳肴。再就是遵义传统羊肉粉、豆花面等小吃,也常使人想“再饱口福”。   

      接下去那些年代的春节,尽管我也回家团聚,但没有什么“年味”感受,反而有一种新的压抑。后来的情况逐渐好转,我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每逢春节都和家人在一起。但我却怀念童年、少年的时代,却再也找不回清新的气息、古朴胡同和安静的马路、相敬和睦的老少邻里,还有瑞雪纷纷、欢快无忧的春节。

 

春节又一年                                        春节家庭团圆

     

      也许过年对金钱大腕、土豪来说,是祈福“财源滚滚”,追求“金玉满堂”,而普通百姓更接近生活实际,具有理性与情亲,追求一个非物质的“平安如意”。我过年写的福字,也有通俗之愿,没有想过其他的东西。

      常言道“世事难料”,无非是风云变幻,祸福莫测,当一种潜在的威胁隐现之时,人们更会在辞旧中祈福将来。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福,有一多半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否则就成了“天命”论者。所以不管你是风华正茂、还是中年奋击,是功成名就、还是庸碌无能,是老有所为、还是混吃等死,总要有自己的情操与追求,而这个“福”,应该体验人生的价值。

       团圆,是春节的主题,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心理,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在异国他乡,春节有华人庙会、文艺演出、同乡会活动,一些华人都会去,而更多的是自己家庭团聚,串门访友的并不多见。

       前几天一位华人朋友对我说,他老婆平时很忙,春节前去美国开会四天,然后游轮一周,她又飞到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去见一个表哥,再与表哥自驾去佛罗里达州的拉斯维加斯玩了三天,行程贯穿美国东西部全境。经过他和同事的再三催促,才从赌城空中飞行11个多小时到加拿大东部的蒙特利尔,于除夕前一天晚上回到家中。

      他欲语还休,认为临近春节,都是迫切回家夫妻和孩子一起过年,老婆却不远万里跑去和别人游山玩水,这种不得已而返回,失去了家庭情亲和春节团圆的意义。我开玩笑说:“该不是去见‘表’局长吧?”又劝慰道,可能她也是为工作奔波,或者还有其他的事,既然回了家就应该高兴,人生何求?不是物质财富,是真情与平安嘛!

 春节又一年                                  蒙特利尔华人春节庙会

       

       又一个春节将过去,辞别旧岁,迎接新年,中国人是一代一代、一家人一家人这样向前走的。大年初二上午,阳光灿烂,我踱步小区寂静的路上,虽然四周还是白皑皑一片,而冰雪已经融化,渐渐成水,渗透、滋润着大地……

      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但是,我的故土、家园在哪里?我是知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