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篇
2013年度的诺贝尔奖已颁布一个多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文学奖。加国第一次有此殊荣,此间媒介最初进行了报道,没有掀起热潮,更不见“举国欢庆”,仿佛这件大事早就过去,一切平静如常。
10月10日,文学奖揭晓前一小时,瑞典文学院没能找到门罗女士,只得给她发了手机通知。事后门罗对当地媒体说:“我知道我在候选名单上,但我从没想到过会赢。”她真的一点儿“内情”不知,毫无准备。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
去年曾押中莫言获奖的英国博彩公司,今年押在大热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但这次没能“搏上”,最终问鼎的是82岁的女作家门罗。三位美国专家和德国、比利时学者,分别获得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诺贝尔奖。
“十年寒窗苦”,这对罗门女士不算什么,奋斗文坛半个世纪,年逾古稀,谁能说她这个大奖得来容易?瑞典学院赞扬门罗的小说叙事出色,文笔思路清晰,心理写实入木三分,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还形容她是“加拿大契科夫”。由作家、学者、编剧组成的评委对她的评价是“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
门罗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年轻时即开始写小说闻名,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一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故事集的长篇小说,1968年正值加拿大女权运动高峰时,37岁的门罗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一炮而红,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对她所取的这个终身成就奖,许多人感到惊讶,但更多人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值!”

译成中文的门罗小说
在文学界,短篇小说似没有长篇“叫响”,一些作家、“大师”以故事宏大,篇幅浩瀚、文字华丽,虚无缥缈作为成功“敲门砖”,你写出50万字,我便挥洒70万,不管鸡零狗碎,有没有人看……过去爬格子,现在打电脑,却往往忽略了内在本质与现实效能。
若看小说,我更愿选短篇,或许少有欣赏长篇的水平。那些年,看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作品,虽有引力也付出了足够的耐力和时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优秀长篇,看了他万余字短篇《儿子的否决权》,觉得鞭挞“上等人”道德沦丧,揭露冷酷无情,表述仁爱之心以及社会悲剧,不比浩浩长卷差。
门罗的小说创作,以短见长,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生活,寻找自己灵感。如同徜徉于湖泊中的一叶扁舟,掠起阵阵涟漪,准确地映照着人性、生活的历程,几近完美。罗门文字严谨、精练,正像美国著名作家简.斯迈利所说“她写30页短篇,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写出的整本长篇。”门罗的成功,也是“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
长期寓居偏僻宁静之地的门罗,甘于寂寞,注重观察写实,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创作风格。在这样背景下,故事人物与现实中人并无二致。她们也经历出生与死亡,婚嫁与离异,但青春烂漫,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
读门罗的《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及《石城远望》作品,细腻优雅、不施浮华的文字,常常给人贴切生活,身心重负的同时,又有一种看似脆弱,却坚忍顽强的震撼。她的小说中,既没有让你怦然心动的人物,也没有牵肠百转的情节,反而是渐次推进、宽广厚重的情节,透彻而隐晦的对话,以及普通人面对悲剧命运的那份淡漠从容,使她获得了全球稳定的读者群。
爱丽丝.门罗另一让人钦佩的是——自身的无争与淡定,她栖身荒郊小镇,笔耕不缀数十载,不闻荣誉和获取,却摘得了数个欧美文学奖桂冠,可谓“无声惊雷”。

年轻时的门罗
诺贝尔奖是每位大作家的“终极愿望”,门罗说,自己一直把获得诺贝尔奖视为一个“可能发生,但很可能不会成真的白日梦。”正是这种淡淡的“可能”,罗门的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她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作为国家“问鼎”诺奖第一人,罗门没有受到加拿大媒体的追踪采访、报道热捧;她没有官方、社团邀请的座谈;住宅也没有络绎不绝“朝圣者”。加拿大同胞没谁在瑞典街头问过路人“知不知道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更没有人在瑞典商场为她载歌载舞……
门罗的“风光”,除了作品和获奖受到舆论好评外,她老家安省省长韦恩发表致贺说:“门罗的著作《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是我所爱、喜欢阅读的一本书。她的洞识力、解构力,娓娓道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令人悲伤的哀痛。一如她的读者群,我幸能在受到感染后,生命从此得到改变。”

门罗的故乡
文学不是喧噪浮华,不是追风,当它成为一种功利时,就一钱不值。真正的文学是思想、是灵魂、是严肃,读书是求知,是精神升华。中国的“莫言热”过去了一年,当初他的书一度洛阳纸贵,竟有不少家长带小学生去书店抢购,说让孩子从小看莫言小说,要培养孩子当大作家拿大奖......没过多久,书店架子上又摆满了莫言的书,却不见有人问津。
中国有“跟风”的习惯,俨然成为社会时髦。如公众看去不是什么“新闻”的事,就有媒体四面出击,争相“广而宣之”,哪管读者是什么心理和看法?一阵风过去拉倒。
国人更怕孤独,不甘寂寞。不少官人讲究接待隆重,“阵容”豪华,前呼后拥,平民则喜欢亲友长相厮守,有事没事聚在一起喝上几盅,山南海北。似乎缺少排场、没有陪伴和热闹就无法过活,少有人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自己独处思考、读书,充满自信地去生活,去创造。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不懈追求的人、一个伟大的人,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奋斗,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的人,难以想象满足于衣食无忧,阿谀迎奉去追求“梦想”,也不会沉溺在卿卿我我,酒觥筹措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们不缺的是“喜欲狂”,缺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否应该换换思维、改变一下我们的精神生活?
2013年11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