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篇
对贫困的“热烈祝贺”
春节过后刚上班,1月30日上午,一则落款为新邵县委政府的“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LED宣传标语在各大网站传播,引发了社会热议。

新邵县城电子大屏幕上的宣传贺语
有人说:他们不是在庆祝成为贫困县,而是庆祝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了。
中国地大,贫富悬殊大,需要扶贫地方多,当地为争取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称号,是费了时间,付出成本的,终于得到了称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但有人认为:争取到被扶贫,就“热烈祝贺”,不仅是一个措辞表达的“欠妥”问题,更是一个价值立场、荣辱观念上的严重颠倒错乱问题。
也有人质疑:把“入贫”当作重大胜利,这种窃喜的心态丝毫不加掩饰,当地官方心中有多少分量是在为百姓之贫而担忧?有多大程度是在为自己肩负重担而紧张?
这些不同的“热评”,各自有一定道理,也都提到是否真正属于贫困需要补贴,由国家转移支付的问题。

新邵县龙山森林公园
这个地处湖南中部的新邵县,自然资源、基础建设、工农业发展,是不是就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我没调查也无从下结论。但从他们“热烈庆祝、成功纳入、特大喜讯”等激动措辞来看,这个县的官方是以“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纳入贫困县,应该可信可理解他们欣喜之情。但是,他们真的够“入贫”资格,为什么要如人所说“付出较大成本”?为什么会费那么大的劲儿?这又让人有些不解,需要进一步分析。

如今早已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有哪个党政官员愿意到处跑去哭穷?本来就穷嘛,又何必花较大成本(无非是时间精力和关系金钱)去折本公关?这件事在说明一个现象:一些并不贫困、甚至很富裕的地方,可以长期头顶“贫困”帽子享受扶贫;另一些确属贫困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如偏僻贫瘠、官员缺乏公关能力,反而无资格进入扶贫行列。

国家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中)到云南文山县考察
还有一种确实因贫而“入贫”后,躺在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温床”上,不思开拓进取,反正“越穷的孩子越有奶吃”。他们不去考虑国家的钱是哪儿来的?更不会考虑众多纳税人的想法。
再联系到这些年暴露出的、已经形成的许多地方“脱贫不愿摘帽”、“竞相争当贫困县”的社会现象,就不难理解新邵县为何会把“入贫”当作“特大喜讯”来祝贺了,只不过他们的做法有些过于夸张,所谓的“新闻点”也不过于此。

国家扶贫办在河北广宗县调研座谈
现在搞得你不知道哪个是真贫困哪个是假贫困?哪个该扶贫哪个不该扶贫?假贫变成了真贫,真贫别人也不信了。既然中国的扶贫工作是由政府的专款转移支付,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政府的问题?是否应由政府负责来解决?
一些国外政府对扶贫、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不但建立了庞大的机构和分支机构,还有具体的管理目标和保障性实施细则,将这一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事。你拿纳税人的钱救助贫困,如果没有用在应该被救助人的身上,你必须要有个交待,必须要负法律责任。

今年5月外交部扶贫领导小组举行酒会,答谢国际扶贫机构并进行交流
而我们却没有实现法制化,尽管不时有这个呼声,那个叫喊,在过去和现在的扶贫机构和体制下,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是否应该被纳入扶贫范围,与该地区该县是否确实贫困,现实中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甚至出现完全背反的情况,对这种“猫腻”,没有制度的约束,更谈不到问责追究。
所以在“热议”新邵县祝贺“入贫”中,不要就此事再说三道四了,看问题要看实质,解决问题也要解决到根子——如何改革现行的扶贫体制?

新建的新邵县资江二桥,有利地方交通及经济发展,应多投资这样的建设
应该借鉴一些国外的做法,建立起精准的认定机制;及时的审查退贫机制;透明的、自下而上的、有社会群众充分参与的扶贫监督机制,才能使真正的贫困地区和民众得到有效扶助,不贫困地区和人员沾不到国家扶贫的光。
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方官员多花“成本”用来关心贫困百姓、努力建设家园而不是用在“公关”上。也就不会再出现“入贫”成功,举县庆贺了。
2012年2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