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

(2018-11-22 09:49:02)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经营·管理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二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

一、客观主义的学习观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转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转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两种理论之间虽然存在着冲突,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是形成于客观主义传统的,即认为世界是现实的、外在于学习者的。在客观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的“大脑内部”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虽然行为主义和传统的认知科学存在许多区别,但是二者对知识的本质、组成、来源、发展及应用存在许多共同的假定。它们都试图分析、分解并且简化学习,以便使得学习更容易,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行为主义和认知技术的目的都是将外部的现实映射给学生,将文化上普遍接受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是要求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于世界的意义。传统的行为的以及认知的模型都假定,我们都能够同意知识是什么,并且我们都使用相同的过程获得这些知识。

进入九十年代,客观主义认识论遭到了来自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认为 “实在”(reality)不过是知者的心中之物,是知者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他自己的经验解释了实在。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建构主义理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作为认识论可追溯到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康德,作为学习理论可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维果斯基(Vygotsky,L. S)和布鲁纳 (J. Bruner)等人的理论相联系。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观与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却是近几年来的事。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常被当作教学理论连续体中的二极加以对照,例如,乔纳森(D. Jonassen)将程序教学(PI),教学设计(ID),智能导师系统(ITS)以及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放在连续体中作如下定位:

可见,客观主义偏重于教的方面,而建构主义则特别侧重于学的方面。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先前的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的正误的判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学习者在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内部表述时,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形成新的表述,因而这一内部表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习者在对知识单元进行学习时,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体,每一个知识体就是一个小的结构,一个新的知识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的。

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对于学习者们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教师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

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经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之后才可能达成共识。

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行为的产品(学习结果)。

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context)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一些真实世界境态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怎样发挥作用、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能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解释信息,并且他们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对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了严重挑战。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注重于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建立,建构主义则特别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观出发,教育专家们得出了一系列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指导教学系统的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1)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以致用。

(2)支持学习者发掘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愿的事,而不是强加给他们学习目标和以通过测试为目的。

(3)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所谓真实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真正的物理环境,但必须使学生能够经历与实际世界中相类似的认知挑战。

(4)设计的学习情境应具有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复杂程度,避免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要求。

(5)让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教师的作用不是主观武断地控制学习过程,规约学习者的思维,而应该为他们提供思维上的挑战。

(6)为学习者提供有援学习环境。倡导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正确的,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辅导和咨询。

(7)鼓励学习者体验多种情境和验证不同的观点。个人理解的质量和深度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其中人们可以互相交换想法,通过协商趋向一致,因此应该鼓励各种合作学习。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多样性表明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日趋成熟。新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理论的失效,恰恰相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补充的。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各种理论的应用价值,对它们加以合理地综合和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