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2018-11-16 11:35:38)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经营·管理

1、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的。因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和完成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学科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统一意志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科教学具体要求的原则性指导。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了教学内容目标、课时安排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析,对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规划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确定教学的大致进度,用以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

2、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即预期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不仅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而且,还渗透于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时,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引学生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上。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蓝本,对新课程的目标有总体的把握,并以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指导,即“通过7—9年级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中国和乡土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在课程总目标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应该涵盖三大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强调加强技能的培养对知识学习的带动作用,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知能的协调发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事物,并形成表象”,注意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整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3)从实际出发科学的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能完成。因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入手,从教材的整体甚至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规划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防止“贴标签”和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由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不同,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有的课能明显体现三维目标,而有的课只能重点体现其中两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只能从实际出发。一般来讲,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进行多个目标的培养,同样,同一个目标的达成也需要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课程目标的贯彻实施,增强各目标间的横向与纵向交流,把课程目标的内容落到实处。

3、分析和处理教材:这里谈到的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它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物化形态。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师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

(1)整体把握教科书的逻辑系统,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有一定的构成关系、逻辑顺序和组成方式,对教材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重组、加工教材,从而具体展开教学工作。教材结构的整体分析就是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认识局部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功能。具体的教材内容分析一定要对学科课程整体研究和通读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掌握一章一节的教学内容,还要深入、全面地熟悉全学年以至学科各年级段的教科书。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时,首先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而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的知识,以便于对课程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合理的重新组织。

(2) 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不是对等平行关系,而是有内在联系和主次之分的。首先,要寻找知识的重点,所谓重点知识就是指教材内容中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知识。它们往往带有共性、概括性、理论性等特征,是其他知识产生的基础。教学重点是教材中应用广泛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心内容,也是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对于其他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知识。每一个学科、每一册书、每一个章节、每一节课、甚至教材中每个教学小节都有教学重点内容。掌握了知识重点就能在教学中以纲带目,举一反三,广泛迁移,制订教学策略。其次,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是难点,也可能不存在难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判断出相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的难点。教材难点一般是那些远离学生生活且比较抽象的内容,或者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内容,此外,对学生来讲那些容易混淆或容易误解的知识内容,以及相似或相近的内容都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3)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类,确定教学策略。分析教材内容分类应首先确定哪些知识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哪些知识属于程序性或属于策略性的知识;在学科知识系统中,确定哪些知识属于表象方面的知识,哪些知识属于概念方面的知识;哪些属于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哪些知识属于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分类不追求分类的科学性,只是为了根据不同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多用接受性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多可以采用引导发现性的教学策略,策略性知识的传授可以采用指导性的教学策略,表象知识的教学多可以采用直观性的教学策略,技能知识的教学多可以采用训练性的教学策略。

(4)了解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新颁了课程标准,据此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安排和设计思想上都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对教材产生的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对全新的教育观念的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由于教科书的编写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特点编写的,而且,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逻辑体系,因而,教师在分析研究教科书时必须明确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领会教材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要注意掌握那些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生活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教师在了解编写者意图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或“调整”教科书的有关内容,以切实有效地达到教科书编写者想达到的目的。

4、分析和研究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依赖于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估计,是对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和原有心理定势的科学预测。因为任何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定势的了解。

5、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并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基本需要,教学中可能利用的条件等,只有合理、恰当地选择逻辑学方法,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