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教学策略(一)
(2018-11-12 13:41:57)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经营·管理 |
作为教师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是教学艺术的支持因素。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认知与研究,其中心目的是要是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实用性的艺术性,使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要取得优异的成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学习组成要素:即较好学习的品质,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得法的学习策略,三者缺一不可。学习品质就是学生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态度、情感方面的观念与行为。优秀的学习品质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属于观念方面的有关于学习的价值观,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的表现,认为学习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就会为着自己的健康完美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属于情感方面的品质多表现为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对学习影响最为突出的精神表现就是毅力与勤奋的问题,以利于勤奋总是和刻苦学习形影不离的。“勤能补拙”,“毅力是成功的基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名言警句,都是说明了这样的观点。仅有勤奋学习的刻苦精神,如果不去讲究学习方法,救助会拼体力,拼健康,打消耗战,这样的勤奋实际上是一种笨拙。上一节当中已经论述了这样的道理,学习得法就能够事半功倍,不得法可能就会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属于一些表现不同的具体的学习行为,哪些学习方法适用于哪些知识的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适用于什么类型的学生,那些学习品质的学生适用于那些学习方法,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品质、学习方法的功能等等综合考虑,才属于学习策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学生的品质解决的是勤奋学习的问题,具体的学习方法解决的是个别知识的巧学问题,学习策略解决的就是学习过程中最高效率的追求问题,解决的是学生会学的问题。
如果以学习效率的数量关系来比喻三者的关系,假如学习的知识量与学习的时间都属于正整数基础,相同的时间内勤奋学习的效率是属于加法运算关系,加上学习方法的讲究,其运算关系就属于乘法关系,如果又有学习策略的支持,可能最好就比作乘方关系。
在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学习者要想使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永远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就要学会学习,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愿望并且要做好心理准备。按照原来的思路与认识水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完成学业方面的学习,把老师所传授的学科知识学会,并能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如今看来这些观点肯定有问题,社会的发展不是看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看在知识更新的过程中人的适应能力如何,过去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说学生学会知识不如学会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他们掌握学习规律与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一个智慧的学习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他们学会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其说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不如说需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必须要研究有关学习策略的问题。要对学习策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首先需要对学习策略的概念有所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所谓策略,就是指行为的设计方案或者行动计划,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为了达到某项目标而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计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所采取的一切具体的行动都属于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并且进行必要的系统组合而采取的技术与方法手段都可以认为属于学习策略。根据这个观点,教师的教学艺术就不仅仅是研究如何教学会使学生更快更高效地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更有效地形成技能技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更包容了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才算学会了学习,教授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适宜自己的学习,教授学生采取哪些策略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会是学习更为有效,如何训练学生建立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等等。
要想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就要引导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天赋与个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让学生指导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人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与天赋等等。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而富有激励意义的评价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每一项积极因素,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制定行动方案,并以一定的自我管理策略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直到使他们学会学习,这对学生来讲会是受益无穷的。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艺术会更比较受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为伟大,更使人尊重。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人们对学习策略的一般认识。有人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有人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有人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计划;有人认为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选择的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仅仅把学习策略是为学习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就变得那么没有任何光彩,仅仅向计算机中的呈现,其顺序规则是死板的步骤。仅仅把学习策略看作一种技能,也使得学习策略失去了智慧的灵魂。仅仅把学习策略是为一种计划,也使得学习策略变得那么平庸而简单,只要照学习计划执行就是学习方面的智者。仅仅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方法的综合利用,也仅仅是突出了学习策略实用方面的功能。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的规则过程,既可以表现为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又可以表现为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这样的概括是学习策略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学习策略是具有目的性的,是为着完成学习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为规则;学习策略是具有褒义的概念,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行为策略;学习策略是具有指向性的规程,是一种认知操作的规则过程。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这里的概括同样也涵盖了几个方面的意义,主要强调了学习这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程序的调控方式。对于学习程序与规则的调控,在内隐的系统规则方面可能就会涉及到先学哪些内容后学哪些内容的问题,什么时间需要做哪些事情,学习进度如何控制等等的程序与方法的调控。在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方面就涉及到具体的行为方案的实施过程,实施程序与实施步骤。对于方法与技巧的调控,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与知识的性质,以及学习的任务与时间,内因的心理调控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所针对具体学习对象的计划布置,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也就是具体学习程序的落实。
有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一定通过解释就可以使人明了的,有的时候也真是你不解释我还明白,你越解释我反而越糊涂了。这样的时候莫不如就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问题,内爬所打的比方并不一定与需要解释的问题恰如其分。我一直以为如果把学习方法比喻为战争中的战术的话,那学习策略肯定就属于战略性的概念问题。中学时代我们都学习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如果具体的学习方法就是庖丁解牛过程中具体的一刀一刀的动作技能的表现,那学习策略就是庖丁心目中关于牛的骨骼结构与用刀程序的设计安排。如果学生仅仅把眼睛盯住具体的学习方法的运用方面,它的学习效果不会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学也是一样,年轻的教师一般过多地注重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对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各节课教学中的有机联系关注的较少。以至于有的教师公开课做得不错,教学方法也可以说运用灵活,可就是教学绩效总不十分理想,这就是策略整体方面的东西关注的不够造成的必然结果。
学习策略具有检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检测功能,是衡量一个人会不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善于学习的人总是把有关学习的程序、方法、规则、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成绩优异;不善于学习的人总被学习任务追的脚打后脑勺,感到时间紧而任务重,学习总是出于应付状态而缺乏自觉主动性,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学习策略的筹划与实施具有环境与条件的特定性,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策略总是因人而异的。学习策略的特定性决定了具体的学习策略会因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因事、因情境和因人而定,不可不加以分析的直接照搬他人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的学习策略指导,也只能是给学生以建议性的点拨与引领,不可主观地让学生运用教师指出来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习策略一定是出自学生内心的一种心法,是一种感悟,其他任何人不可以也不可能为学生制订学习策略,教师对于某些学生学习策略的建议,也只能是根据学习策略的一般规律为学生指出制订自己学习策略的一般思路、方法、策略,而具体的策略制订一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关于策略问题独特性哲学道理,民间流传着一些故事足可以说明其中的寓意,为了说明此道理,这里不妨也可借来一用。一位盐民养了一匹驴子和一只猴子。猴子总好灵活地窜到屋顶上去跳越玩耍,每当猴子在屋顶上玩耍的时候,主人一旦看到总是无比喜悦地夸奖小猴子几句,或者奖励小猴子一些好吃的东西。驴子每天干活受累,往往待遇还赶不上小猴子,于是也想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得主人的赏识。一天,驴子费尽千辛万苦也爬到了屋顶上,看到主人回家来竭尽献媚,在屋顶上大肆跳越,踏坏了屋顶踩坏了瓦,得到了主人的一顿暴打。主人经常让驴子驮着盐经过一条小河到河对岸市场去买,偶尔一次驴子一个趔趄,致使盐袋子浸了水,上岸后越走驴子感到袋子越轻,于是由经验产生了策略,以后驮东西见到水就往下一蹲,浸湿后就会减轻重量而少费气力。一天,主人改让它驮棉花,驴子仍然采用过去的行为策略,结果可想而知。
后一篇:小组学习评价十条标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