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2018-08-11 21:20:05)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 |
分类: 课改·教研 |
本文转载自教育星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课堂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也就是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
一、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教学即教学生学”(陶行知)。教的意义有两层:一是教不是教其他的东西,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二是教与学是相关联的,教要依据学,研究学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基于学生的教学设计:
(1)基于学生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基于学生思维——学生是怎么想的?
(3)基于学生困难——学生会出什么错?
(4)基于学生需要——学生为什么要学?
既要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为可能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学习材料(如纠正性练习或拓展性练习等)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感悟与建构,教学准备应该集中指向于选择好材料和设计好问题。
知识是情景化的,教师要精心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观点冲突和表达不同观点的情境,给出的问题应该是真实的、开放的、富有思考性。
研究学生学习的障碍与困难,能在关键处引领学生的思维。
二、保证有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
学习内容应该是重要的且有意义的。教学切忌“广而浅”,要“精而深”,抓核心概念、原理,精简非本质的内容。
要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发展思维”。
通过不同认知方式的教学环节搭配,动与静结合,维持学生较稳定的注意力。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合作性学习或表现成功的机会。
三、在互动与对话中促进学习。
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受到鼓励和重视的,课堂上涉及课堂纪律的话题是正面的表述和期望。
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提供足够的等待时间
评价的重点不仅关注学生的方法对或错,更关注学生的方法是否有价值。
读懂学生的理解水平并相应地调整教学。
在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指令或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的时候,采用重述问题、解释问题、转化等策略。
在关键的学习点处,提供有助于深层思考的数学问题(质疑、追问),增强学生的概念性的理解或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耐心倾听、乐于表达、善于反思的技能和习惯。
研究“生成性学习材料的反馈策略”:可能会生成哪些材料?如何预设反馈路径?材料如何呈现?如何将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
前一篇: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秘诀
后一篇:三六导学新模式,教育改革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