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2017-03-14 20:59:4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改·教研
本文转载自爱岗敬业《阅读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孙善利

阅读教学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要研究学生选择信息、整合信息、吸收信息、创新信息的路径和方法。据此,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一、感知重于分析。

感知是阅读的发端、前提与基础。一篇文章放在面前,学生首先要与语码及其语流接触,读懂字词、读通语句,与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方式、思维指向、知识类型产生初步印象,然后才能选取重点,进行深入分析,深挖深探,寻找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没有感知,分析就是无源之水,就是隔靴搔痒,就是空中楼阁。更何况,许多内容,特别是需要体验、需要品味的内容,特别是“不可道”的内容,只有反复阅读,它们才可以慢慢呈现出来。分析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的。

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朱自清先生写了春草、春花、春雨、春的天空,以及天空下的人的生活状态,写了对春天的盼望与歌颂。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放开想象,画面才能构想出来;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沉浸其中,愉悦的心理才能体验得到。如果过多地做一些“冷分析”,让学生探求“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则是本末倒置。

与此相关,要让学生读“整篇文章”。这是因为,“感知”常常面对的是整体,面对的是整体与外界的联系,面对的是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语篇分割开来,甚至把个别词语独立出来进行感知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二、生成重于预设。

预设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文本要求预先设计的目标和路径。任何一个教师上课之前都需要预设,而且还要充分预设,给生成留出足够的空间。但是,任何的预设都是教师的,都是教师“计划”中的,它一旦走进课堂,一旦与学生阅读实际相结合,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有诸多“计划之外”。这是因为,阅读毕竟是学生“自己”阅读,不是教师阅读,而且是每一个学生“独立”的阅读,也不是学生群体的阅读。最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替代学生,最好的预设也只能面对学生的普遍状态。

还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教师让学生交流体验对春天的“盼望心情”。有学生说“我好像看见朱自清先生走在原野上,闪着焦渴的眼神”,有学生说“我好像看见妈妈站在门口,看我是否放学回家”,有学生说“我好像看见一位沙漠中的行走者,想找一碗水喝”,而又有学生说“我多么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呀”、“我多么想当班长呀”,如此等等。不同的学生生成了不同的体验,这是因为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经验图式”。而这些“经验图示”都是“个性化”和“个别化”的。离开这些不同的体验,生硬地拉到教师自己的预设上来,或者只是依照一种或几种体验作为统一标准,都是对学生学习的疏离,也是在浪费教学资源。富有价值的“生成”一旦产生,教师应该沿着学生的路子走,应该坚决地改变甚至放弃教师的“预设”。

重视生成,根本的还不是教学的预设。根本的是教师应该具有驾驭“生成”、引导“生成”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多读书、多实践,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心理特征。

三、引导重于讲授。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有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亲自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些“亲自”中获得能力和技术,获得自我成就感。“引导”的作用就是教师在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时,教师提供知识的、思路的“帮助”。而讲授则是“替代”,或者忽略过程,直接给出结果,或者将“教师”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自我“行走”的权利。

再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春》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于感受和理解“天人合一图”,春草、春花、春雨、春的天空必须要和“春天的人”融合在一起,才能还原《春》的真正味道。而学生自己常常达不到这个高度,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你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之类的提示,或者“将写人物的部分去掉会有什么影响”之类的发问,学生才能一步一步地爬升上来。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也有得,但得之甚少,得之无味。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有“引导”意识,知道“越俎代庖”“揠苗助长”的危害,还要掌握“引导”的技术,不着痕迹,轻松自然。

四、精读重于泛读

我们承认“多读多写”的好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不讲科学的弊端,认识到它不切实际的一面。科学讲的是方法与技术,讲的是投入与产出,讲的是以少少胜多多。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同时面对的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还有实践类的能力、技术的学习,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多读”。从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来看,如果要越过语言的表面,达到思维、情感与价值的深度,也必须精读。

仍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浅层次上,要让学生读懂读通,让学生感受春草、春花、春雨以及春天人们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理解对春天的热爱。但这远不足,还应该让学生初步感受“天人合一”的人文境界,让学生感受画面的构图艺术,让学生体会言语的音乐美。更进一步,或者说是更更实惠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背过,珍藏在自己的文化背囊之中,终生享用。

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作品的训练价值,抓住“精品”,从各个角度进行透视,深入作品内部,研究和体会遣词造句的每一个细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