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班主粮食虫

标签:
老河口皮影戏文化 |
分类: 人物故事 |
皮影戏班主粮食虫
作者 宙尔
老河口皮影戏历史悠久,据陕西华阴老腔艺人们的说法,老腔就是老河口皮影戏传到陕西后形成的。到民国年间,活跃在老河口及周边数县的皮影戏有两大班。一班以河西人为主,主要演员王锦山是粮家班中王锦绣的同门师兄弟。一班叫粮家班,班主是洪山咀(原赵岗乡)高湾人,艺名叫粮食虫。
据说粮食虫特别能吃,一顿能吃十个白面馍馍,因此就有了这个艺名。其实粮食虫姓高,人们只知道他叫粮食虫,都以为他姓梁,喊他粮二伯。粮家班是越调戏,俗称大越调。以胡琴为主奏乐器。除唱越调外,兼唱吹腔等。有“耍凳子”、“吐火”等独特的表演技巧。粮家班根基深厚,代代都是读书人掌班,有两套戏箱,能演《封神榜》、《万仙阵》、《说岳》、《西游记》等几十个整本的开本戏。尤其是演《万仙阵》,角色众多,一般小班儿是演不了的。耍签子带唱的是北乡沟沿儿处人王锦绣,唱花旦的是阐堰的盲艺人老瞎子、王小个两人,演大花脸的是前刘湾人刘志公。这些艺人都是多面手,拉弦子、打锣鼓都能多艺兼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还在光化、谷城、邓州、淅川、均县等县城乡演出。老百姓过喜事、祈福、还愿都会请他们演剧。有时候能连演几天开本戏。每逢演剧,不仅五里三乡观众云集,剃头修脚的、卖点心小吃的、甚至是游戏博彩的,都赶趟似的追过来,人气爆满,热闹非凡。文革扫四旧运动后,班子被解散,艺人们弃艺务农,有的当了工人。他的最后一个耍签子的小弟子是黄庄人,叫陈杏之,后来在襄阳引丹渠樊庄泄洪闸管理处当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