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碎心札记
碎心札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
  • 关注人气:1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必将深化课堂教学的改进

(2017-11-11 18:50:24)
分类: 学校管理

核心素养必将深化课堂教学的改进

近年来,以核心素养的研究引领、拉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有效地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上,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将是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变“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生本”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的细化和落实,而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的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不同的课堂生态决定着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高度和质量。针对课堂教学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品格养成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把课堂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把教师由学科教学引领走向学科育人。

   1、重塑教学模式,体现三大核心环节

我们曾经主张课堂教学应“先学后教”。但是,“先学后教”到底如何操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得出这样一条经验:一节课堂,如果从学习效度上分析,它应该包括三大核心环节,即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而教师的引导、帮学等应贯穿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相当于对同一内容学习了多次,每次的学习都是在前次学习效果上的叠加。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及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同时,在反复中对学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定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三个核心环节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精讲点拨。这个过程,其实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学生不会之处,二是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加以补充和更正,三是注重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四是发挥生生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不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是一定要去构建什么新的教育模式或课堂模式,重要的是在教育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

    2、改变学习方式,注重“问题”与“情景”结合

先学后教,学什么,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自学、去探讨,即所谓的“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主线”的理念。它是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试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去学习探究,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和体系;它是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问题化的设计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化和情景化是紧密相连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之中。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来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在这种情况下,翻转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同题异构的教学改革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把过去的知识课堂转变为育人课堂。

   3、设计活动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

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或感悟与学科知识建立起联系,去重构知识。要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教育基地等阵地,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组织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的功能,积极开展语文阅读课活动。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多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其广泛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通过组合阅读、拓展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基于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拓展;帮助学生对每次的阅读量、阅读内容做出规划,并努力完成,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语文观,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特别提倡,教师事先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或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完成相关的问题或作业。

   理想的课堂,如果说是一方宽和的池塘,尽可能宽阔,让各类鱼儿尽情嬉游;尽可能温和,让各种花草自由舒展;尽可能富氧,让每一颗落到这里的种子都能欣然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顺应孩子天性,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分享、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对教师、同学的观点给予合理的质疑。这样,我们的教育既关注全体,又要关注个体,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做到“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总之,我们的教育如果一方面能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201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雪莲贴三句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