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二十四:揣摩人物心理

(2013-08-10 09:57: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二十四:揣摩人物心理

 

原则:

1、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

2、联系上下文回答

3、根据相关的提示语

4、注意上下文的衔接

5、注意不要写成间接描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你可以在说话开始用“XXX想:“…………””,也可以不用写,但至少心里要存在。

 

(转载)

 

阅读第一篇短文,学习阅读方法:

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爱如山路十八弯

晓月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是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到工作的。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心中依然充满了对父亲的不满:到现在你还是这样不关心我的前途,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

那天,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孩子,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晓月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我是你父亲一个战友的朋友的朋友,和你父亲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  用直线画出描写晓月心理想法的句子。

2、结合短文内容,填写表格。

 

 

 

http://s6/mw690/8fec5441tx6BJSx8IAJ65&690

 

3、  晓月听了张伯的话,想到了什么?请把文章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板书重点词:

故事一开始讲了晓月的父亲是个军人,对她很严格,即使成绩优秀,父亲也很冷淡,这一点刺痛了她。大学填报志愿时,故意填报其他志愿,毕业了,又故意到外地去工作。在外地,受到张伯一家亲人般的关爱,偶然间知道了真相,这是父亲通过很多关系拜托张伯照顾她的,此时晓月才真正读懂了父爱。

板书:

被刺痛——填报志愿——外地工作——知道真相

3、把事件填写在阅读短文的表格中

4、这篇短文在写作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晓月的心理活动,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画出晓月在“被刺痛——填报志愿——外地工作”后,都各有什么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题型:(1)画:根据提示找准、找全,

(2)心理活动不一定都有“想”字

5、句子一: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你体会到小欣的什么心情?(伤心 委屈)

晓月是带着一张张奖状来到父亲身边的,父亲居然还是那样的冷淡,她的心中——委屈

一个女儿竟会怀疑自己的父亲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换作是你,此时心中充满了——伤心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联系上下文   角色转换)

   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6、句子二:(详细讲,体会方法:1联系上下文、2角色转换)

读读句子,把自己当成晓月,什么想法?

分析:联系上下文,从心理活动的语句中提取表达此时此刻内心情感,和父亲赌气

句子三:略(方法3:根据提示语)

7、听了张伯的话,晓月心里会怎么想?请同学们把文中划线的部分补充完整。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三句话,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道题请你还运用这几个方法,根据提示语,联系上下文,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晓月,想一想他此刻会想些什么?完成补充句子

(指名读——同学们从中听出了什么)

       看准补白前给的语境“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什么意思?一下子心情很复杂,都会有什么?(联系上下文思考)后悔、自责;明白、感动……(最少两种)

       提问:后悔什么?为什么而感动?(联系上下文思考)

       组织语言表达

从你所写的心理活动中,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段描写就是成功的。

二、完成第二篇短文:

运用学习到的方法,我们来阅读第二篇短文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记忆中,父母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住呼吸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室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不发生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渐渐地,我还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的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旋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另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一刻,我的心里却怎么也不能平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想一想“我”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写“我”的心理活动。

 

1、交流主要内容(口述)

2、请按要求完成第二题

      从他的描写,你感受什么(再次体会巩固方法:从体会人物心情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