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二十一:谈启示

(2013-08-08 15:49: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二十一:谈启示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主题。围绕中心谈感受和启示。只要抓住主旨,按照要求(比如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还是结合个人经历)就可以顺利完成。

2、人物评价。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实际谈。

答题的基本格式:

1、一种类型纯粹谈启示。“你读完此文后,受到怎样的启示?”或“受到哪些启示?”这种类型题只答自己观点即可,不用联系实际。

2、一种类型题是结合自己实际谈启示。“你读了这片文章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获得怎样的启示?”这种题一般分三步回答:

a、过去怎么样

b、现在懂得了什么

c、将来会怎么做

 

比如,我过去不懂母爱,现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深知母爱的伟大,为自己感到忏悔,今后,我一定纠正自己错误认识,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母亲。

 

3、一种类型题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谈启示。比如“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这种题一般分三步回答

a、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b、结合文章内容

c、谈自己的理解

 

例文1

 

                             启示的启示 
 

     孔子曾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里面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对我有所帮助。某个人身上有优点,我就学他的优点;某个人身上有缺点,我就对照检查自己并改正。也就是说,不管人或事是好是坏,对我们都会有启发,有帮助。读读下面这篇文章,看看是不是讲了这个理。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忽然跌落了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
     “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
     难道我还不如一只虫子?!”
     第二个人凝视它,禁不住感慨说:
      “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
    (   )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 )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 )个有头脑的人,可( )虫子。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
    “观察同一种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
    询问者感到困惑:
   “怎么会都对呢?
    您( )不愿( )不敢分辨是非呢?”
    智者笑了笑,回答道:
   “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青辉,——它们相反的;你能不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
    ……但是,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和判断就不可能一致,他们获得的启示也就有差异。
你只看到他们之间的异,却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同: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
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神实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倒可以掩蔽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摘自《读者文摘》1987年1期)

 

 

 读了本文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1)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2)同一个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3)任何事情对我们都有价值(好的可以学,可以利用;不好的作反面教材);(4)我们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文2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
   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
http://s13/mw690/8fec5441tx6BH6Fsn2Q3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