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不能每年举行多次高考吗?

标签:
高考高考改革每年多次高考杂谈 |
分类: 雾里看花-华夏篇 |
来源:东方网
高考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这几天的新闻里我们看到的报道:长沙一位母亲送考被飞车撞昏,女儿含泪进考场;上海一考生最后一科迟到2分钟被拒考,其母下跪求情;男孩高考结束后得知妈妈12天前已因车祸去世;女孩高考后才知父亲两月前已离世。还有一些为了高考出好的成绩近乎迷信和愚昧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门:有考生高考前拜孔子像祈福,有家长化1、2千元请状元符的,有河南大佛景区邀考生“临时抱佛脚”,更有考生摸怀孕老师肚子“沾点运(孕)气”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荒唐,让人纠结,揪心,迷茫,伤感,叹息,甚至是愤怒。难怪有个网友在评论中骂道:“都是那杀千刀的高考!”
谩骂也行,发泄也好,呐喊也罢,高考在中国肯定是没法放弃的(英国就没有高考),至少短期内不会。我们没法说清楚产生以上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原因,也无需妄评教育改革的成与败,可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改革高考的方式,比如:每年进行多次,至少一次以上的高考呢?
很多人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还有类似的一种叫ACT,不另作介绍)。这个考试每学年从9月到5月共举行7次,其中6次包SAT2(即专业课程考,如化学、物理、数学、外语等)。标准费用50美元,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免费考试,成绩两年有效。考生可以在高三(美国高中共4年)就参加考试,可以多次考,从其中选出成绩最高的一次来申请入学。我想,中国就不能每年举行多次高考,哪怕一年只有两次?那对考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情。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考生有了多次考试的机会,以上报道里的主人公,就不会那样去解决他们的两难困境了:亲人车祸,孩子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护送亲人入院施救;父母病重病危,子女就可以陪伴在身边,以免一旦天人永隔而遗憾终生;考生因故迟到了,考试规定可以严格执行,妈妈也不必做出(本来就不应该的)损害尊严的下跪举动;迷信的家长不必花成千元的费用去求神拜佛(至少不到最后一次不需要,苦笑)。。。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国情不同,每年一次高考就已经是全民动员,社会支持,众人都累得半死了。
要是每年举行多次高考,还让不让咱活了?
我以为,实际上,目前的这样的高考方式才是最老民伤财,极大地浪费社会资源的,因为高考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之所以产生种种不可思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让所有应届生同时参加高考的这个操作方式。因为每年只有一次,考生个人压力巨大;因为只有一次,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动员起来,支持考生;因为只有一次,人数庞大,社会资源必须聚集起来。虽然我手边没有充分的数据来说明,但是从我所看到和听到人们普遍的抱怨来看,高考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与年俱增
-- 包含经济和非经济成本。高考带来的巨大的资源耗损和加给人们的身心折磨是不容低估的(且不提那些自杀的个案!)。
如果高考能每年举行N次,虽然没法解决高考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考生、家庭、社会在一个特定时空里积累的许多压力。实际上,高考从原来的每人只有一次机会,发展到了后来可以复读、自考,已经有了进步。如果高考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发展到一年多次考,使大学入学考试逐渐常态化,恰如化大震为小颠,分洪水成溪流。虽然一年多次考,势必会增加一些财政开支,但是可以适当收取一点考试费用来平衡。大部分人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给于低收入家庭的考生免费。
当然,如果真的要实行每年多次高考的方法,其他相应的改变也是需要考虑的。
1。建立专门考试机构。美国的SAT是由一个非营利机构College Board(大学理事会)全权负责,
而具体考试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举办。如果中国也有类似的机构,政府教育部门就不用直接地参与考试的各个具体工作,只需严格监管专门考试机构就可以了;而专门负责考试的机构,也能不断积累经验,把考试举办得越来越好。
2。考题的设计应合理多样,每次考试可以从巨大的试题库里挑选。
3。加强电子化在高考中的应用,提高阅卷效率。
4。简化作文考试。全国只需一个统一的、简单的作文考试,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报考中文系,也不想成为文学家。太过重视作文,也许是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考试的余毒吧 -- 因为古时候只考语言作文啊!
5。高考成绩不应该作为主要的录取标准。在美国,SAT考了满分的学生,没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多得是,因为他们的综合评定总分不高:高中成绩,综合素质,社会服务,特殊技艺等等。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27ZH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