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水青山不止“金山银山”

(2025-07-29 23:26: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科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国家顶层战略的谋篇布局中,更在基层一线生动落地、持续生根。从田间地头到乡村治理,从产业发展到群众生活,绿色发展理念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宣传让绿色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的引领。要让群众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关键是宣传引导到位。近年来,许多地方不断探索“接地气、冒热气”的宣传方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讲得更贴近乡亲、更通俗易懂。乡镇组织“村头理论讲堂”,由党员干部、返乡大学生、返乡人才等担任讲解员,用方言土语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用图解、展板、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垃圾分类、清洁能源、生态种养等内容,让群众“看得懂、学得会、记得牢”。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形式,实际推动着“大思维”转变。群众开始关注村里是否有污水处理设备、家门口生活垃圾有没有及时清运,这正是生态文明思想从“上面讲”到“群众用”的生动体现。

共建让生态治理更加科学长效。过去的基层治理生态环境多依靠“突击式清理”“一阵风整治”,现在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的持续推进,系统性、全周期的治理理念已成为主流。在乡镇基层,积极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将生态责任网格化、制度化,明确“谁来管、怎么管”,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户厕改造,探索村庄生活污水资源化再利用,持续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等技术,鼓励农户种植绿肥、修建生态沟渠,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双赢。群众的力量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建立“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评比机制,激发了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热情,一些村党支部还组建了生态志愿队、义务巡河队,常态化开展垃圾清理、森林防火、巡查护绿等工作。生态建设的每一项制度改革,每一次群众行动,都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具体实践。治理方式从“突击清理”到“常态共建”,治理效果从“一时清净”到“长久美丽”,生态文明的根基在一村一落中不断夯实。

全民富让绿色发展厚植乡村振兴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基层,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绿色理念嵌入一二三产全过程。在部分山区村,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套种中药材、百香果、木薯等生态作物,实现“一地多收”;打造农旅融合项目,通过改造废旧房屋、整合林地水面,建设生态露营地、农耕体验园等项目,吸引大量城市游客“下乡打卡”;村集体也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养殖区、特色产业发展示范点等方式,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不仅保护了环境,还盘活了资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集体收益和群众分红。绿色发展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负担,而是基层发展的底气和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农村落地生根,不仅让基层更美,也让群众们的生活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