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移居东鲁
(2011-09-28 10:45: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李白文化 |
移居东鲁
李白从淮阳游历回到安陆,仕途的失意使得他的心情异常的沉痛。
开元25年春天,在新营石门幽居的朋友元丹丘邀李白同隐。李白提笔抒写《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峰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一诗,深情回忆了两人的交往,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未成,大事未尽,不愿归隐山林的想法,遂以“姑娘、儿子还未成人”拒绝的朋友的好意。
游历太原回安陆后,李白一直呆在白兆山、潜心整理自己的诗稿。看着自己十年来厚厚的诗稿,李白仰天长叹,他发现这些诗文中除了少数的应景之作外,基本上都是求人汲引的诗。诗人不禁想起了《楚辞》中“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深感自己就像那匹拖着盐车在太行山山间小道上艰难跋涉的骏马。回想安州生活的十年,仕途奔波,前途渺茫,诗人悲叹命运的多桀“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然而,此时的李白仍然没有消沉,他仍然坚信自己对理想的承诺。他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在安州十年所确立的匡君济世的人生理想,初入长安遭受挫折,四处求荐四处碰壁更加磨练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伟岸豪迈的思想性格,再加上他以安州为中心的十年游历使得他有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良好的社会声誉。他相信,美好的未来是属于自己的。反复思考后,李白决定移家东鲁,去那儿谋求新的政治出路。
开元25年夏天,李白携妻带子,坐上驿车,告别白兆山,告别了他苦心经营了十年的家,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虽然前途未卜,但诗人满腔热情。
李白一家辗转一月有余终于到达东鲁(即兖州任城),有诗为证: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燕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东鲁即兖州,古称鲁郡,下辖瑕丘、曲阜、任城等十一个县,州(郡)治在瑕丘。鲁境七百余里,北有泰岱巍峨,南有巨浸汪洋,更有汶、泗诸水流贯东西,自古为膏腴之地,由来是礼义之乡。
李白之所以移家东鲁,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远房叔父在任城当县令,还有两三个远房兄弟在瑕丘等县当佐吏。诸人虽非至亲骨肉,总算是陇西李氏之族,好歹有个挨靠。
李白移家东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打算跟裴将军学剑术,由此博取功名。因为此时裴将军正在丁忧期中,闲居东鲁。金吾将军裴旻,开元前期曾随信安王西征吐蕃,北伐林胡,屡建军功,颇蒙恩宠,尤以剑术著称于世。与吴道子的绘画、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李白慕名已久,惜无缘相见。当他北游太原,南游江淮以后,眼见“衣冠半是征战士”,深感“穷儒浪作林泉民”;又耳闻朝廷有诏,于德行、文学之外,颇重“军谋将略”、“绝艺奇技”,于是便有了弃文就武之心。心想自己在剑术方面本有相当基础,跟上裴旻再事深造,必有出息,说不定也可以见赏于天子。主意已定,他便致书裴旻,首述仰慕之情,次叙干谒之意,最后写道:“愿出将军门下。”
李白到东鲁后,顾不得安顿家小,让他们暂时寄住任城六叔家中,自己便去拜访裴旻。
李白可曾想到,一段同样辛酸、崎岖的的求仕之路正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