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11-09-26 15:21: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李白文化 |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的艺术特征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的诗歌大多数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全诗,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琶》:“大鹏一日同风起,传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唐玄宗的征召,在李白眼前展现了无限希望。他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到来了,伟大的抱负就要实现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当时写下《南陵别儿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表现了他临去长安时狂喜和踌躇满志的心情,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一见知心。得到唐玄宗的热情接待后不久又被玄宗疏远了,都因他那“戏万乘若僚友,视祷列如草芥”的傲岸性格。杜甫《饮中八仙歌》描述李白在长安的表现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对待权贵,他“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看到唐朝统治集团腐朽,政治黑暗,他说:“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磋陀身世违。”他创作了许多以抒写因政治上受压抑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和强烈悲愤为内容的诗篇,如《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类充满着诗人傲岸领顽、决不向权贵屈膝的精神的著名诗句。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他诗中那摩天的蜀道、咆哮的黄河、云海苍茫的天山、壮观天地的匡庐、搏击风云的大鹏、嘶枥的紫燕、鸣匣的青萍、八十垂钓的吕尚、曾为帝师的张良,无不寄托着他的胸怀抱负。他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失意时,抽刀断水,拔剑四顾,抗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从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看到一个傲岸自信,狂放不羁,旷达乐观、天真深情的诗人形象。
(2)丰富奇特的想象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形成李白诗歌的“壮浪纵姿,摆去拘束”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又一重要因素。李白的诗歌具有大量的想象,几乎每首诗都有。有的诗通首是想象,有的一首诗内就用了多种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观、梦中境界等等,无不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翱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他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他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都具有了生命。然而,诗人的想象又以现实为基础,他经常以超越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如在《梁甫吟》中,诗人通过艺术想象,把自己的形象溶入神话传说的境界,正是这种想象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皇帝昏庸,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腐败,自己虽关心国事,却无路可进的社会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通过梦境描写,驰骋想象,来突出诗人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反抗精神。
明月,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在他的诗歌中,单是关于明月的想象就有多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诗人同情友人受到政治上的打击,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感情的信使。“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这是诗人在感到人生道路坎坷,心情苦闷时,把明月想象成可以探讨人生哲理的对象。象这样的想象是很多的。他的想象有时很奇特,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例如:《哭宣城善酿纪史》:“纪雯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酿酒老人本来已经死去,但诗人想象他还没有死,还在酿酒,只不过是已经与人世隔绝,永远在长夜漫漫的泉台之下了,而自己是再也尝不到老人的“老春”酒了。这种想象好象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是却把诗人与老人的深情厚谊,特别是诗人对老人深切怀念,无限悲痛,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感人肺腑。
(3)独特的诗歌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常常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中这样写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
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
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
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4)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之二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5)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李白是善于比喻的艺术巨匠。他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为他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段服务。如用水比喻感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不具形象,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只有贴切,才能发挥比喻的作用。例如上面提到的两句诗中,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江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情深,千尺潭水就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就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事物共有特征的形象作比喻,因而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化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征,而诗人又善于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爽的性格等,读了之后,余味无穷,更增加了其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6)清新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还表现在他那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的诗歌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反对浮华雕琢的创作作风,认为“雕虫丧天真”,主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真”来救“绮丽”之弊的。
李白的诗歌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的诗大都是用简单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感情。如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歌的前二句语带夸张,但纯然白话;后二句形容轻舟之快,亦明白如话。《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动人的正是诗人运用朴实的语言,把深挚的感情藏在表面的平淡之中,让人耐心寻味,正如橄榄要细嚼才能领略它那特有的芬芳,正是这样的平淡,才经得起咀嚼和回味,受得住时间的磨洗。
另外,李白决不使格律来束缚自己的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比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就打破了七言的格式。又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简直就是散文的句子。又如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这首诗里,他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这也是散文化的句子。李白在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好像他已经忘记是在作诗了。
与此同时,李白还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比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他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别人都说横江好,我说横江不好 )“侬”是我的意思,在现代的吴语里,“侬”是第二人称“你”,但在南朝民歌和李白的这首诗里,“侬”是第一人称“我”。又比如:“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又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些诗都是运用了生动的口语,很富有民歌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