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偏离版的感想--《人到三十》原创广播剧全一期
(2013-02-27 06:21: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广播剧 |
这部剧很耐听,发布时就听过,而且听了好几遍,我一直说想写一篇关于此剧的偏离版的感想,一直抽不出时间,今天催促自己赶紧写完,避免我无限期拖延下去。
看到上面编剧说“没想到剧贴甚至出现这么多对剧情和设定的误解好失落”, 我想这次主要是说说剧本。
为什么听剧听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和上面很多朋友一样,以为攻君是发生了车祸之后失忆了呢,我试图来分析一下剧本上造成这种容易让听众产生理解分差的原因。
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剧一共11幕,除了首尾两幕是三十岁的现代时之外,中间九幕都是二十多岁的梦境过去时,而且从相遇相知到分手,每一个细节都无比逼真,无论从剧本的时间和情感分配上,都很难让听众不对这个“过去时” 产生了一种十分立体的依恋和亲近感,直到最后一幕,忽然打破前面所有的情感堆积,用梦境否定了全部的年少往事,不得不说这从听剧者的角度上,宛若情感上进行了一次全盘否定性的冲击。所以对于尚处在年少情感里得部分听众来说,还没能及时拔出来面对这一个比他们分手更为“残酷”的真相的现实。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第一幕,攻君说自己发生了一次车祸。“应该是我24岁那年,年末发了一场小小的车祸,”
基本上,对于一个陌生人讲述故事,你说,自己发生了一场车祸,对方的直接反应,立刻是你有没有受伤,是否很严重?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完剧后会有攻君车祸失忆的反应。 这源于大家对车祸这个词所赋予的概念的理解定式。
如果剧本在这里攻君说出车祸之后,立刻加上一句,“我撞了人”。 仅就这四个字,立刻能扭转大家潜意识里对主角发生车祸自己受伤的先入为主的判断,这样对梦境而不是失忆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说实话,听一遍,听到车祸这里,后面是“赚的一点薪水都补贴到了我爸的住院费上” 我还蛮奇怪的,心想他自己都发生车祸了,怎么立刻提起爸爸的住院费, 难道该住院的不该是他吗? 虽然后来反复读了剧本, 看到了赔钱等等叙述,但是这种因“车祸”而直觉上的第一反应太过根深蒂固,听到这个词,先想到的是他受伤了, 而不是他撞了别人。
不知道这样解释, 编剧是否能理解了对故事一无所知的听众在最先听剧时产生歧义的逻辑脉络?
如果喜欢他他他/我我他系列,很容易接受《人到三十》的风格,编导策划后期美工甚至主演之一都是原班人马。
景向表演上仍然很稳,和前面的系列相比,他暗恋别人的时候很萧瑟很低姿态无怨无悔,而这次被受君主动追求着,却又显出几分居高临下和疲惫。
冬冬表演很赞,独白和对白都亮点颇多。
冰豆沙的台词功力,一如前面的系列,仍然在文艺和现实之间找到了某种巧妙平衡,全篇台词都很赞,这种建立在现实之上平和又富有诗意的台词,我个人大爱。
而且编剧写独白的能力依然很强悍,再次显示了对独白的把握的精准。
印象最深刻的/最喜欢的是这两句内心独白, 受觉得自己爱上攻后“可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可能要干蠢事了呢……”
还有“我为什么要笑呢,他明明需要比别人更辛苦才能得到和别人差不多的结果,我应该感到心疼才对。”
单截出来,都MS很普通的句子,也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和修饰,但是放在剧情的上下文里,把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都写了出来,非常值得品味。
所有台词里,我觉得略变扭的也有一句,就是攻君面对受君表白后说的“你都一副我始乱终弃的样子了,不答应我是不是要被千刀万剐啊。”, 这里攻君的态度显得很不耐烦, 尤其“始乱终弃” 在这里的使用,我个人觉得太过书面了一点,不是很口语化。 这段,我会更偏向于攻君,简单地说一句,“你都这样了,。。。” 而不是 “你都一副我始乱终弃的样子了” 。
除了这一句, 其他台词都很好。
为什么说是偏离版的感想,因为整部剧听完多遍之后,虽然完全能理解编剧做这个本子要表达的主题,但是,整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却不是这个中心思想,而是他们在梦境中无疾而终的那段年少的爱情。
所有青春的萌动,情感和轨迹是那样的清晰,也许因为用了占据剧情主体的九幕的充足时间去展现这段类似初恋的感情,从看篮球一见倾慕,到打水偶遇烫伤治伤,跟踪攻君被点破后无处可藏,直到不知所言的表白,再到毕业,疏远冷落,总是在电话一端,直至负气,分手,这一条线,象很多人经历过的那样,由于太过真实,即使梦境这个大帽子也无法掩盖和抹去它的光辉。
固然,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不需感慨没有在更早的时遇到而错过的岁月,但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即使没有达到白头偕老的HE,它让人感伤和感慨的唏嘘却来得更为深切。
又或者,如果这部剧,所有三十岁的现实故事和二十多岁的梦境故事使用二幕加一幕的穿插式结构, 会更有效地平衡现在的现在的某种失衡效果。
又或者, 即使梦境中的惨然分手的结局是真实的二十多岁的过去,那又怎样?
他们曾经在错误的时间相遇,未能持久,但是他们再次相遇,又重新点燃。
其实故事的结尾, 不明确点出这是梦境,而给听众一个多重可能性的开放式结局,可能效果也会不错。
总之,这部剧给了我很多关于剧本结构/比例/和多重结局的思考。
感谢剧组。 编剧冰豆沙GN,还是那句老话,不要放弃你的笔和键盘。
作为一个爱听剧尤其大爱现代剧的人来说,你的故事和风格都如同Dor锐的海报,如同剧中人爱喝的清茶一般,清新而耐品。
把那些建立在你脑海里的故事都诉诸笔端,期待你一部又一部的原创。
加油!
---------------
第二次回复:
哎呦,我最近好像也很少能和编剧这么深入地探讨剧本和剧情了,很过瘾啊。
歇歇豆沙GN的回复。
我也简短解释几个问题。
1) “其实车祸那么多,大多数都是小碰撞啦,一点经济损失罢了。 "
这个关于车祸的思路偏差问题,可能和神经上的条件反射有关,由于自己在海外多年,这里人人都开车,一提起车祸,基本上就是车撞到建筑物或者车与车相撞,而车撞到行人是极少数,所以在这个潜意识基础上,提起车祸,会立刻有对方有没有受伤/受伤是否严重的联想。 通常不会想到是小碰撞。
2)第一幕的一些对话,和后面梦境里确实出现了矛盾,譬如球赛是否参与等等,由于在前面1)中提到的车祸建立的印象,所以越是出现这些矛盾,就越是往攻君出了车祸失忆了从而他说的话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这个逻辑上越走越远了。 以至于到了最后一幕,本来是“终幕是一种解释,而不是一种推翻。
" 到我这里完全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推翻。
哈哈,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连滚又带爬。
所以这个前提的错位,导致所有思路都进行了错位。
3)关于最爱的两句独白,也在1)的思路前提下,在头几遍收听时,没有想过”这两句是梦中的受的本我意识对梦中年轻的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叛离。“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两句,
因为“可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可能要干蠢事了呢……”我当时还是认为这是20岁回忆里受君对于自己即将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并主动厚着脸皮追求攻君的种种“跟踪”行为的一种内心独语。站在这个角度上看,这是一句非常可爱的恋爱中人的独白!哎, 现在知道了,编剧本意是说真的干了蠢事,而不是恋爱中那种羞涩的独白,我还有几分失落呢。 晕。
第二句:
“我为什么要笑呢,他明明需要比别人更辛苦才能得到和别人差不多的结果,我应该感到心疼才对。“ --
Once again, 现在当然知道了这又是自我审视。 而不是恋爱中的低语。
4)关于主题的表达。其实我们欣赏一部作品,多多少少会把自己的个人经历联系结合起来,当一部剧的某些地方让你产生心理共鸣时,就会更多几分喜爱。
所以我个人非常支持编剧尤其是原创编剧进行自我表达,无论这种表达是否和主流思路一致。
虽然思路和观点上有偏差,我非常支持你在主题和表达手法上的各种探索。
5)于你而言,“年轻时分开,多年后复合。
” 可能是一种老掉牙的俗套,缺乏新意,我非常能理解,毕竟很多影视书籍都描述过 而对于我来说,虽然这类故事很多,但却是最近一段时间非常能引发我某种心灵共鸣的题材,可能和最近的遇到的很多事情和现实中的经历有关。
三十岁的时候回头看二十岁,觉得那是年轻,
而四十岁的时候大概又会觉得三十岁的心态很年轻?
而五十岁的时候又觉得四十岁是很小菜了?
每个人在不同经历的阶段,注定,只能写那个阶段的故事,而和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最大的共鸣。
我想,也许这是回复你的最好的答案。
6)我不知道你是否爱看老电影。
有部很老的电影, 杨延晋导演的《小街》,不知道你是否看过。
它的最后的多重结局,和“套层结构”蒙太奇,我非常喜欢。
在听完你这部剧之后,我联想到这部电影,关于不给出定式的答案,就是不否定也不承认这是梦境还是现实的这个思路,就是我联想到这部电影时想到的你这部剧也可以那样子走。
当然,我看到了你的思路,在你的自我构架上都非常完善,而且想法都很深,层层铺垫,手法上也很成熟。
由于我个人原因,因第一幕我对车祸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后面每一步都没能往你既定的设想上去理解, 这个之于我,算是一个美丽的错轨?
看了一眼剧贴,也有几位GN和我有类似错轨的偏差式理解,这说明至少我不是一个人。
7) 艺术形态的美,在于即使整体理解没有对轨,仍然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能感动自己的东西。
这剧我听过很多遍了,当然没有《我和我的他》那部听得多,但是每次听到,最喜欢的仍然是年轻的那段感情。
至于三十岁的平和认知,在我听来是种很自然很natural
的表达,我和这种表达的立场完全一致,甚至觉得这个想法司空见惯,很本能,反而没有太多精力去赞叹不已或者感慨万分这个结论和这个结论所走过的一场梦境的“不平凡”的过程。
说到底,我想,是我老了,虽然还没有到不惑之年,却已经开始更加珍惜那些青春一闪而逝的娇嫩花朵。
即使青涩,都格外怜惜。
而对于尚且青春中的妹子们,可能会对最后一幕三十岁的认知更为感动。
最后,非常喜欢你的原创本子,期待你下一部原创!加油加油!
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连滚又带爬。---- 忽然被自己写的这句话给逗乐了。
----------
第三次回复:
稀烂说得太好了。非常赞同。
我觉得我这次可能多言了,然后发言时并没有把自己的思路完全LV清楚。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词不达意。
这个故事我又反思了一下, 我喜欢的并不是必须是年轻的爱,也不是必须是成熟的爱,我更喜欢的是这个爱的过程,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结果。
刚巧在这部剧里,更多更详细的过程发生在梦境的年轻时代,虽然是梦境,却真实无比,具体到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细节。而成长是解决问题的原因,它作为剧中人三十岁的缺省值出现,没有展现太多的过程。
因此,我在那个年轻的充满各种细节的梦境里,找到了更多感动。
而事实上在上次的《我和我的他》系列里,我很明显更喜欢那些偏于成熟的人物胜过孩子心气的人物。
我一直觉得,
编剧尤其是原创编剧就是要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哪怕很小众。
而听剧的,就是要表达自己听剧后的真实感受,哪怕很偏离。
双方的讨论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思路上的探讨,而并不存在谁去压倒谁,谁去说服谁的问题。
彼此把各自的想法和思路亮出来给对方看看,
然后看看能否从对方的角度上增添自己对这个故事看不到的盲角上的理解。
如果思考之后,觉得对方说得有理,就接受,
如果觉得对方思路和自己偏差很大,就拍拍肩,笑笑。
仅此而已。
如果我前面的评论产生了任何偏离于我的初衷的效果,那么我一定要说声抱歉,请相信,那绝对不是我的本意,长期海外生活,远离母语的大环境,我的中文表达能力非常欠缺。
前面提到电影提到多结局提到不点破梦与现实等等,都是我听完这部剧之后,自己思考的一些思绪和空间。很想把这些点滴象记录日记那样记录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绝对没有想说我的茶更香更好的意思,我只是想解释一下明明是铁观音,我为什么品完了以为是碧螺春的这个过程。
虽然理解成了不同的茶,但都是名茶啊! 拍肩。
我在最近自己新开的WB小号里,已经说过,现代BL剧原创这一块儿, 我个人最喜欢的原创编剧有三个, 冰豆沙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表态已经说明一切!
编剧GN请继续加油!
前面评论如有任何意义上的违背我初衷的地方,请一定漠视。
也不要认为是忽视了你原先设定中的亮点。
事实上,你的设定和想法层层包裹,想得很深,也很多。
这应该是我在这个剧贴里最后的一次发言。
希望这次能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如果还没有,就原谅我吧。
不要因为这次没有完全站在赞同编剧构架的角度上,就不开心。真心的。
最近听的剧多,写长评的时间很少,很多剧听完都来不及写。
能在这个剧贴里三次回复,字数上加起来这回有4900+,早已超过上次给《我和我的他》写的4500+字的感想了。
如果不是因为喜欢,不是因为有感触,不会花这么多时间来码字。
无论如何,就请开心一些。
有那么多故事,还等着你来写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