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设计原则

标签:
高尔夫高尔夫规划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设计房产 |
现在很流行一个节目叫“鉴宝”,大家拿着不知是真是假的宝贝去让专家鉴定,怀着忐忑的心情都希望自己没看走眼,可专家鉴定出来的结果却常常出乎意料:看着外表光鲜的宝贝可能只是赝品,看着朴实无华甚至丑陋的宝贝缺价值连城。后来又传出些消息,一会儿是专家联合做假,一会儿专家收取好处了。孰真孰假,谁是谁非,莫衷一是。
这其实很像高尔夫设计方案的评判:高尔夫球场设计方案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界定,方案图也千奇百怪,有的只有简单的几根线条却可能是最佳的方案,有的花团锦簇洋洋洒洒效果图加文本,却可能一无所获。其实大部分人对高尔夫球场并没有多少概念,话语权基本掌握少数专家或庄家手上。如果所谓的“专家”们出了问题,真正优秀的方案反而会被束之高阁。事实也证明,评委中各方面的大师和专家很多,但惟独缺少高尔夫球场方面的规划专家。专家们大部分也不会到实地去看,仅仅凭图面的感觉去评判。其实对于一块新的尤其是复杂的场地,大家都如瞎子摸象,摸到脚的就说是脚,摸到鼻子的就说像鼻子,惟独球场设计师可能摸到的是背,整体的感觉会更清晰一些,这也是多年积累的现场感和图面感所造就出来的。高尔夫球场的规划设计是最需要现场感的,任何脱离了场地本身的评判都不靠谱。
做方案不同于做设计,做方案的门槛有时也很低,有的能画个走向图也可以蒙事,有的是很不合理的走向配上花里胡哨的效果图和设计说明加上口若悬河的口才,最后也能中标。很多的评判也不针对方案本身的优劣而是根据设计师的知名度或类似球场的经验,选择方案不如说是选择设计师。如何公正公平地评价一个高尔夫球场的方案是个两难的选择:既要考虑方案的优劣,也要考虑设计师的知名度。做为很特殊的行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现场情况)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和思路(设计原则),是从业者一直追寻的目标。高尔夫球场的类型众多,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原理也是比较模糊的,最主要的核心是针对“标准球场”做总结出的一些设计原理,而恰巧在中国无论什么样的场地,投资方都要求做成“国际一流的锦标赛球场”,让这些设计原则大行其道。反观大部分的球场并没有举行过职业赛事,反而是度假型球场、商务型球场居多,目前更多是作为房地产的配套,是否也要遵循基于“标准球场”的设计原则呢?还有一种思想是“存在即是真理”,很多并不标准或不合理的球道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就有存在的理由,而不去想如何避免或纠正这样的错误,反倒当成原理去坚持或引用,可能就会误入歧途了。
其实这些原则大部分出自国外的一些设计资料,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反而是国内的专家们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国外的设计师倒是没把这些“原理”当回事。
我们不妨从书上找出这些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原则并逐条分析一下:(以下原则摘自《高尔夫球场及运动场草坪设计建植与管理》)
1.第一洞、第十洞的发球区和第九洞、第十八洞的果岭,应该设计在靠近会所的位置。此外,最好把第七洞、第十六洞的发球区也设置在会所附近。
◆这条原则的前半段很好理解,前后九洞都回到会所,这似乎已成了球场布局的金科玉律:前后9洞回转可以保证都可开球,有些只打9洞的球友可以便捷地回到会所,对于比赛型球场也有很好的视野和便利性。后半段的意思也在于可以多增加开球T,减少塞车的风险.但仔细探究前后9洞回转的由来,其实主要是起源于亚洲球场,早期的日本球场一般采用会员制,许多会员在打完9洞以后可以在会所吃午饭,时间比较充裕,没有严格打球时间上的限制。反观高尔夫的起源地欧美,却没有这样的习惯。中国的球场基本上也有严格的打球时间限制。如果把这个作为球场布局的金科玉律,不管场地条件,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一些偏远且地形条件限制的球场,或是大型的高尔夫球场,做到这点是很难的,也可能没有必要。现在业主动辄要求球场做成竞标赛球场,建成后却可能一场职业赛事也没办。设计师在做球场方案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会所的位置,以保证前后9洞的回转,这基本是一种本能。如果没做成前后9洞回转的球场,肯定有更多的考虑,是权衡各种利弊的结果。其实很多单向循环的球场也是很好的球场。
2、前三个洞作为开球的热身练习,相对比后面几个洞容易打,依次增加难度。
◆这是难易度的渐进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难易度的把握倒是很微妙的,不止是球道距离短点,球道宽点,障碍少点那么简单,也要结合现场的地形来做一些文章。这种概念作为一种暗示会更好些,如遇到挑战性的场地一方面充分结合地形,一方面适当的降低难度。
3、首先把18洞分为前9洞和后9洞两部分,与后9洞相比,前九洞难度稍大些。其次,在9个洞中,又可把每3个洞分为一组,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节奏。最后,应注意每3个洞中都要有长、中、短距离的难易搭配。
◆也是一种理论上的观点,在平地球场更容易体现。前九洞的难度稍大这句话很难理解,也和上一条有冲突。通常现在的理论是最后的球道难度越来越大。球场的韵律和节奏是个微妙的体验,可能涉及的因素有造型、起伏、难度、景观等,单纯靠长中短距离的区分,反而陷于程式化的趋势。
4、前9洞和后9洞这两部分中,最先出现的长球道和短球道,都应比后面的相对容易些。
◆难度是相对的,如果有合适的地形当然可以这么考虑,遇到特色的地形宁可选择特色而不是故意消弱球道的难度。不妨换种思考方式,把18洞当成一个整体,不如当成18个不同的个体。再有整体感的球道,一旦失去场地的特色,失去印象深刻的回味,反而得不偿失,宁可选择18个特色明显的个体球道。还有一种提法是球道的排序最好是4-5-4-3-4-5-4-3-4,这样排序的目的无非是每个球道的杆数都不同,但很难实施,毕竟场地情况千变万化,只能尽量向这种方向靠。
5、在球道的布置线路上,前后9洞都以顺时针走向最为理想,狗腿(DOG-LEG)洞大多数向左弯为好。
◆这句话有形而上学的意味,顺时针方向对打球有什么特定的好处无从考证,可能是顺应人体磁场?左狗腿洞优于右狗腿洞?连续的左狗腿洞不是造成逆时针方向吗?
6、开始的一洞和最后一洞不应都是短球道,最后一洞应是PAR4的中难度球道。
◆对于球场的开始洞和结束洞有很多争论:开始的球道不应该是三杆洞,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杆洞需要上一组球手离开果岭后下组才可击球,会影响打球进程和节奏,造成塞车。最后一洞也不应该是三杆洞,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杆洞大部分为惩罚型球道,最好的最后一洞是战略型或英雄型球道,在最后一洞能确定胜负或扭转败局。但其实开始一洞或最后一洞是三杆洞的情况还是有,不需要把这个布局方式严格界定为不合理。最后一洞应是PAR4的中难度4杆洞,原来的本意估计是有个良好的结束,但对于现代比赛理论,似乎更强调在最后一洞设计成英雄型的5杆洞或4杆洞,鼓励球手积极进攻以获得良好的回报。还有一种说法是最后的几个洞最好设计成3杆、4杆、5杆都有的,难度一步步加大,到18洞时最好设计成英雄式球道。
7、开始的球道应该朝东方,面向朝阳,最后的球道则应朝西或西南的落日方向。
◆这段话刚好说反了,开始的球道向东,最后的球道向西,都是顶着太阳打球。原文如此,有些误人子弟。
8、第一、第十洞可作为缓坡或上行的球道,第9、第18洞最好能从缓坡打下到果岭。
◆这段话也比较难以理解,开始的球道上行可能出界的几率小点,结束的球道下行可能视野更好点,但作为理论有失偏颇。
9、最开始的球道设计成较容易的中距离(350-370米)PAR4球道比较理想。特别应注意避免高难度的障碍,避免打球者出现太多的OB.
◆这段话有道理,一般都会把第一洞设计得四平八稳,开始的球道也不能排除难度较小的5杆洞。
10、通过利用风向、地形、障碍的变化,使同样距离、同样标准杆数的球道也有难易程度上的差异。
◆就是同一个球道,第二次打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如何利用场地的特色和合理的战略安排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11、设计球场的同时,几乎也决定了果岭形状、出场通道和球道的设计。
◆球场的设计是整体的设计,也是个体和细节的体现。
12、设计中,以考虑战略战术为主的球道占80%,考虑罚杆规则的惩罚性球道占20%。对打球者战略性的考验多在370-400米的中距离球道中得到体现,而短球道和PAR3的球道中,考虑罚规的居多。
◆这段话似乎有道理,现代球场设计中考虑战略性打法的球道居多,提倡球手动脑筋打球,不同的进攻线路有不同的回报。但战略性球道一般占地会比较多,并不是所有地形都适合的,硬要加个80%的比例也是有些牵强。在短球道中设置一些战略性打法,平衡风险和回报,也是更有意思的设计,这种案例也很多。PAR3的球道唯一的目标就是果岭区,当然是以惩罚性球道为主。
13、球道和果岭的曲折度,是必要的战略因素之一,要凭技术区分水平而不是靠幸运。此外,应避免球道上过多的高低起伏,使人产生过度疲劳。
◆球道的垂直方向的高差和水平方向的曲折对球道的难度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球道上需要有相对平坦的区域如落球区和果岭。这也是球道战略因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实施过程尤其要避免过多的盲洞,和从下到上过大的坡度。
14、从果岭到下一球道发球区的距离不要超过50-60米,以20-30米最为理想。为保证安全防止误伤打球者,果岭附近的发球台、道路、建筑物要距离果岭至少20米。
◆在使用球车的情况下,对于客人来说,两球道之间的距离已不是大问题。对于职业比赛球场,无论对于球手和观众,恰当的距离是球场流畅性的关键。对于安全性来讲,是球场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与房地产结合的球场,更为重要。不能单纯地以平面距离作为安全性的标准,还要考虑诸如高差、景观、落球点等等因素。
对于设计原则还有一些观点,诸如3P原则:挑战性、乐趣性、可维护性;“最小破坏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如果堂而皇之地挂在嘴边,还不如记在心里,
就像武林高手一样,获得了秘笈,要学会忘记招式,而记住精神,无招胜有招,所有的招数不过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