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阳翁媪
太阳翁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467
  • 关注人气:1,3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峡—重庆纪游——11   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2015-07-07 14:38:56)
标签:

乘游轮玩三峡

奉节白帝城

竹枝园碑林

悬棺展览

书法欣赏

分类: 游记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竹枝园碑林和悬棺展览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参观完白帝庙,导游带领我们转入了庙后面的竹枝园碑林。

    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的诗体,有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也有文人模仿此类民歌创作的诗歌和七言绝句。而在其中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任夔州刺史时创作的竹枝词非常著名,特别是那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更是脍炙人口,对后代影响很大。为此,后人在此专门修建了竹枝园碑林,并在院内树立了一尊刘禹锡的石像。

    因为时间的限制,我在碑林里只能观赏和拍摄十几分钟,我想打听一下哪一处碑刻最值得看,没找到工作人员,我们的导游也说不清楚,我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跑乱拍,当然就漏掉了许多重要的目标,还有些题刻由于光线的关系非常难拍摄,结果便只得到下面十几张比较清晰的题刻照片。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这一件题刻装有玻璃框保护,想来比较重要吧。此时正打开玻璃框做拓片,我便拍了一张:“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落款没拍清楚,我也没有查到;只查到了郑板桥写过这句话,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原创?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张海书写的明朝王叔承竹枝词:“白帝城高秋月明,黄牛滩急暮潮生。送君万水千山去,独自听猿到五更。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永安宫外是层滩,滩下行人多少难。潮信有时应自至,郎舟一去何时还。    明许景樊竹

枝词       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夏陆石书”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白帝庙前无旧城,荒山野草古今情。只余峡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  

     范成大竹枝词之七 (孙)晓云”。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之七   巴翁王学仲书”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溯流一舸去来行,冲雾曾跻白帝城,眼底江山应不改,何当三峡听猿声。 八七叟萧劳”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种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      明杨慎竹枝词之四   甲戌夏湘人李铎”。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板桥竹枝词画:“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反迥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板桥戏题”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巴峡千峰走怒涛,新滩石出利如刀。弄篙的要行家手,未是行家休弄篙        清何人鹤竹枝词一首   张旭书。”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清董榕竹枝词“瞿塘女子好春游,踏碛犹知忆武侯。八阵图前寻小石,摇摇和凤系钗头      董榕竹枝词   甲戌之春日书  曙光”。(董榕(1711-1760),字念青,号渔庵,河北丰润人,是个被史书称为“读书立政,务实不华”的人,他曾编辑了《周子全书》、《洛学编》、《圣学入门》诸书,为弘扬周程理学作了积极贡献。)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江水出峡过夔州,长流直到海东头,郎行若有思家日,应教江水复西流。    明高启竹枝词

  之三       癸酉冬月 熊伯齐”。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一九九四年仲秋录刘禹锡竹枝词(之七)于京郊烟火声里 王朝闻”。(此词前面已有王学仲写过)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白乐天竹枝词之一     己未中秋刘炳森。”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瀼东瀼西春水长,郎舟已是向瞿塘。巴江峡里猿啼苦,不到三声已断肠。            明成民竹枝词    沈鹏书”。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老媪身后的亭子里是白石的印“不可居无竹”,但亭子墙上石刻的竹子图是谁画的,我没来得及看,照片里也分辨不出来了。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竹枝园碑林里小榕树林和花墙。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月亮门里这一处优雅的所在,却是这里的员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碑园的花墙上也有一些题刻,没时间一一拍照了。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最后,导游把我们带到了悬棺陈列室,我们看到了从风箱峡的崖洞里取出来的悬棺,是用一段大树干凿挖成的。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旁边还展出有这样短小的悬棺,谁也没有猜出它的用法。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二次葬用的悬棺!夫妻二人先后过世,则先行分别土葬,待若干年后,子孙们将他们的骨植取出,再合葬于此种悬棺之中。看来夫妻关系在较远的古代是十分重要,十分牢固的,这也佐证了林鹏先生关于“仁者二人,二人者夫妻也”的论述。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要说书法题刻作品,还应该算上树立在诸葛亮身后的祝允明书写的小楷前后出师表,放大到一个字巴掌大了,依然精美隽秀,而且这么大一件作品不可能机器刻,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碑林园里还有东、西两处有廊廡的碑林,陈列着隋唐以来73块完好的碑刻,可惜我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拍照,只能回来后从网上搜寻一些照片看看,以弥补缺憾了。为了内容完整和同好博友的方便,将其中三件最重要的图片也补列在下面:

一,白帝城附近出土的隋代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碑刻《龙山公墓志》碑,石碑的主要部分出土于清咸丰3年(1853年),州知府罗升培撰跋记载得碑的经过且以小楷题刻于该碑右下部。石碑的左下部分出土于咸丰912月,遂使此碑基本完整。碑文刻有“龙山公讳质,字弘置”,姓氏却没有说明,据清代书法家吴羹梅研究,确定龙山公为臧熹的儿子臧质。吴氏将研究的结论也撰跋传篆刻于石碑的右边。以后还有几家题跋,有咸丰年间的张尚裕、同治年间的吕辉、白恩、张方泳观碑后有感而题材刻的款识,以后还有曹奎林、陈沛铎的题跋,终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图片及文意均引自《三颂堂的博客》2012,1,7 的博文)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二,“竹叶碑”,又名丹青正气图,高115厘米,宽64厘米。碑上镌刻的图画是修竹三竿,画中的竹叶其实是暗藏的汉字,组成的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浙江会稽兰亭人曾崇德游白帝庙时,有感于刘备、关羽、张飞之义气,于是作“丹青正气图”,命其儿子、弟子镌刻成竹叶碑。竹叶碑诗画合一,风格独特,堪称精品。记得小时候也看过一些组字画,却不知道它们的老祖宗原来在这里。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三,“凤凰碑”,高175厘米,宽96厘米,碑上镌刻有鸟中之王凤凰,树中之王梧桐,花中之王牡丹,所以又叫“三王碑”。 “凤凰碑”系明末清初的作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此碑构思别致,精美华丽,堪称瑰宝。另据介绍,当清末湘军将领、四川奉节人鲍超回四川游白帝城时看见凤凰碑,极为喜欢,便附弄风雅,铲除了原跋而改刻了自己的名字,使凤凰碑原本为何人、何时所作便无从考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这种愚昧的做法,也只能遗臭万年而已。

三峡—重庆纪游——11 <wbr> <wbr> <wbr>奉节白帝城(下)碑林-悬棺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早发白帝城》诗,使处于长江三峡起点的重庆奉节白帝城蜚声中外,闻名遐迩。而此处的竹枝园碑林,也因其特色和内涵,给游客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201565,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