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天龙山峰峦起伏,溪泉鸣涧,松柏成荫,气候宜人。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由晋祠公园南边向西不远,就是天龙山上山道路的入口,在这儿要登记防火。盘山路拐弯很多,宝宝的驾驶技术得到了我们的认可。经过一两个通村子、山庄的小路口,又经过标有“两岸融合”的仙居苑,汽车就在山脊上了。我们发现最后一个岔路口右边是通往龙山石窟的,决定回来时绕道连龙山石窟也游览一下。
走过约十三公里后,看到了天龙山的石牌坊。

进入景区后,我们继续开车绕弯下行,到达了圣寿寺门前的停车场。此祠原名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这儿视野广阔,空气清新,山峦重叠,树木茂盛。右边一条土路可以向下到沟底一个瀑布处玩。我们怕体力不支,只好放弃。
我们的游览,由“圣寿禅林”木牌坊开始。
圣寿寺寺门也是天王殿。
寺前右边有一棵古松很奇特。高度只有三米,面积却有
200多平方米,用木架支撑着。其形似华盖,势若游龙,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美名曰:蟠龙松,“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寺门外左右两边的泥塑力士,一般称哼哈二将的,是唐代的遗物。可惜太残缺,连头也没了。

山门里两边1985年重塑的四大天王也挺威风。持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托塔握蛇者为西方广目天王;弹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举宝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

接着是弥勒殿,弥勒背后不是韦驮,却是南海观音。
第二进主院里右边还是观音殿,足见人们对观音的喜爱和认可。(图略)
左边是地藏殿,判官鬼吏如果能够吓住坏人不敢再作恶就好了。
大雄宝殿前台阶下,两边各有一块明万历的石碑。右边的是“天龙石洞记”。
左边的是“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
大雄宝殿中的三身佛是明代旧物。却不甚好看。拍了两边新塑的十八罗汉,在此展示一半吧。
由大殿往右拐,转入一道狭长的过院,左边有一段碑廊,可惜一时间很难辨认,只看到其中有明隆庆二年字样。
往里走可到大殿后面高处的屋子,估计原来是僧堂,却不开放。右边院子是九连洞,分别供奉着道教的诸天尊、财神、玉皇大帝等。看来佛道融合来之久矣。其上层却也不开放。院里到处都在大修,很不方便。
再往南还能拐进另一个院落,不甚铺陈,只有中间殿堂内有一尊不大的观音,似乎是个观音院。咫尺之地竟然有三尊观音,她老人家该忙坏了!
出院门对面是一个钟亭,里面悬挂着一口明嘉靖五年所铸的巨大的铁钟,高足有两米,钟径1米多,重量达9999斤,狮头形的钟钮很特别。相传这口大钟与晋祠大钟同时铸造,都是为了祈雨,而且是由一对远道云游的夫妻分别所铸。妻子在天龙山,丈夫在晋祠,一夜之间铸就了这两口一样大小的巨钟,所以这两口钟被称为夫妻钟。据说,当敲响两钟之中的任意一钟时,另一个钟必然有回声作响,这时甘霖便会从天而降。自从有了这两口钟,天龙山晋祠一带再无干旱之忧。
重建于1986年的钟亭,却不见鼓楼与之对应。
从寺院东面开始向北攀登,院后旁一眼不深的井里就可以灌到泉水。沿途林木森森,新砌的石阶很好走,路边还有漂亮的小鸟和两只可爱的松鼠追逐玩耍。走不太远,有新立的“漫山阁”石碑,从此就可以看到天龙山石窟的全景。
往南望可以看到群山之间,一座佛塔挺立。
估计台阶有一千多级呢。爬到一半累了,休息一下再爬吧。
翁
2012,6,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