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离开出生并成长的家乡--大阳泉村,工作以后基本一到两年回老家一趟。在上海读书、工作、成家已是眨眼间又过二十几年了!
小时候对家乡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个玩伴,现在大都不知去向了。还记得离家门口不远的地主大院“魁盛号”的高大门楼孤零零地,院墙已拆没。后来门楼也因为修建小学被拆了,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那时我只知道那院子叫“魁盛号”,解放前是个大财主的院子,现在里边住了几十户人家。当然村里还有其他的大院,比如“常家院”、“福兴号”、“四义号”、“松茂号”等,这些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只是个符号,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叫,也没人跟我讲起。现在想想:自己上小学时是76年,刚粉碎四人帮,之前的时期那些所谓“四旧”人们当然不会提起;上学之后不久便是改革开放,大家的眼睛又奔向另外一个方向,也没人顾得上提这个。而我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就是学习、考试,马不停蹄地奔到大学,哪有一点空闲去想:那些“号”是什么意思。
家乡在我脑海中就是破砖乱瓦的土村庄,当然再破我还是爱我的家乡--有感情在那里啊!但刚离开家乡上大学那时却根本不待想家,脑子里尽是外面自认为更加精彩的世界。现在外面呆久了,一份家乡情结却慢慢在心底里滋长起来,回老家看到老同学也感到格外亲切。正是:水要溯源,树要寻根,人是离不开故乡的啊!正值前几年村里申报明清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我才在时隔二十多年后重新认识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这可能就是那段浩劫所造成的落后、愚昧而让我辈付出的代价吧。
家乡村东口菜市场这块也是我小时候经常路过的地方,那时可没现在这么热闹,好像只有些破旧的平房还就是土马路。改革开放曾使这里变成电影院和现在的菜市场。去年回乡时又立了石坊,一看碑记,09年就立碑了,虽从艺术水准来看,与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能相提并论(我个人意见),但总算是家乡在这个时代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文化的事情就一步步来吧。



(以下为方便自己和博友看明白,我随意断了下碑记文句,本人文才有限,有不对的请烦劳指明,非常之谢!)
兴修石坊碑记
吾大阳泉村,故阳泉里也,乃仙集人恰之地。纳天吉地祥之和,沐漾泉美景之润,享一乡文里之誉,蔚为钟灵毓秀,人端风雅之名薮也。今逢盛世,村庄逾增繁旺而扩延,与城市错落交璧,故有村里长者合群意众愿,为村整口圆户。适值市府重资复缮故里遗泽之机,遂约诸名家嘉赋,邀浚县工匠,动资三十余万元,乃兴矗石坊于村东。顿见楼宇壮观,威若青龙,共道吉祥之声,一片哗然,势兆吾里即中兴焉。或问楹何阳泉故里乎?曰,远衍里人之故也,曰,吾市地祖名源者也。众人又称尊祖善后者,美哉。和曰,斯里孝悌之脉绵久矣,再曰,与吾市叙缘而颂福哉。石坊高三丈余,阔三丈有三,纵七尺二寸,座重九十九吨,三门四柱之形,三重五楼之姿,柱梁斗嵴,雕龙刻凤。坊耸阳泉西谷之口,玄武村镇,龟蛇之根,可会真武阁,定一方太平康宁,谨摹此文勒石为记。
主建
大阳泉村
承建
河南浚县郑厂村石雕艺术公司
建造师
田昇杰
里人白亮沐手撰文
公元二零零九年八月九日 (己丑年六月十九日)造坊立碑
我的家乡还有很多有味道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请往后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