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忆江南》

(2024-09-16 09:23:24)
标签:

沐风枕流之室随笔

原创

中秋

忆江南

甲辰中秋之际至,望月无语,集前人以《忆江南》词牌写“明月中秋”的词,做个“耍子”。

最先想到的是某佚名女词人的《忆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历来注家称此为“五代十国词”,那时“词”这种文体尚如“早潮初起”,所以这大约是最早用《忆江南》写中秋的。

在她之前,白居易写过“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桂花中秋才盛,故也算是写中秋。

宋代赵时行,“年里不详。字行可,号石洞,宗室子”——宋朝姓赵的都“厉害”。他写中秋的冷月清霜:“霜月湿,人睡矮篷秋。惊觉夜深儿女梦,渔歌风起白苹洲。别岸又潮头。”看不出多“厉害”。

元朝有个叫殷恕的,写过“秋光好,爽气动幽情。红蓼白苹江岸阔,淡烟疏柳月华清。西风落叶轻。”“秋光好,选胜足遨游。桂子风高香密密,梧桐月下影悠悠。玉露满松揪。”这人查不出来历,看来写《忆江南》好处很多,即使典籍上不屑载记,也能留个小词,供后人唱一唱。

明朝人杨慎,就是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位高人,故事多多,就不提了。人们评价他“洞观学海,擅能词场”,其小令“颇有五代北宋余韵”,他的《忆江南》写中秋:“明月好,流影浸亭台。金界三千随望远,雕闌十二逐人来。只是欠传杯”。觉得如何?

清代陈维崧,也是我很喜欢的诗人,他写过“江南忆,懊恼是西湖。秋月春花钱又赵,青山绿水越连吴。往事只模糊。”这词是他的《岁暮杂忆十首》之五,可见不是“中秋的即景”,而是“寒冬的回忆”。

清代浙江平湖布衣沈岸登,字覃九,号南淳,表字非常怪,叫“黑蝶”,他用《忆江南》写中秋:“江南月,三五正团圞。惊起乳鸦啼不住,断肠人在小阑干。飞上玉钗寒。”

我觉得这些人写的都有点气闷,于是请出梁启超先生,瞧他写的:“明月夜,游屐尚徘徊。夜汐往还循岸见,秋花红白戴星开。清兴亦悠哉。”

现在要回过头去,说说宋徽宗的表兄弟向子諲,他的《忆江南》是:“微雨过,庭院净无尘。天上秋期明日是,人间月影十分清,真不负佳辰。”“称寿处,香雾遶花身。玉兔已成千岁药,桂华更与一枝新。喜气满重闉”。这应该是繁华富贵时写的,后来赶上“靖康之乱”,山河血污,哪里还有什么“人间月影十分清”?据说他后来不满意旧作,“尽焚其稿”,这我能理解。

也是宋代,有个王琪,写过好多首《忆江南》,如江南柳、江南酒、江南燕、江南竹、江南草、江南雨、江南水、江南岸、江南雪,他的“江南月”用“双调”:“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监,浪花深处玉沈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南宋快完蛋时,出了个有“诗史”之称的汪元量,他的双调《忆江南》是“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拈琵琶。”我猜这很可能是他做了俘虏,被押往北国时写的,此情境亦见于他的诗:“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一路写到今年(甲辰)中秋,与友人聚,喝了不少酒,微醺,也就没什么牢骚文字了,只抄书吧。

沈尹默,近代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也用《望江南》写过四首“中秋”:

其一·无限事,欢少恨偏多。都说销愁唯有酒,却看酒尽奈愁何。莫若且高歌。

其二·何限意,梦短夜偏长。剩自将心托明月,青天碧海好相将。千里共辉光。

其三·天上月,何事照人间。才共蛾眉舒窈窕,却随鸾镜斗婵娟。圆缺总无端。

其四·云外月,夜夜总清腴。碧海青天情不竭,嫦娥抛却睡工夫。光景莫教无。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写过《中秋平湖泛月,信宿舟中》,共五首:

其一·平湖好,明月最圆时。一笛送歌吹婉转,千灯照水漾参差,归去几人迟。

其二·平湖好,屧响小楼前。人语花香争旖旎,灯痕月影共团圆,遍系荡湖船。

其三·平湖好,梦度水中央。岂是寻歌回胜地,多因忍涕近欢场,佳节独徬徨。

其四·平湖好,一棹下东城。窗外云波成黯咽,尊前酒泪不分明,无赖夜三更。

其五·平湖好,剪烛写新词。便隔清波秋籁远,不贪明月夜眠迟,一夕鬓添丝。

最后,“套牌”一首袁公子写中秋的《相见欢》:“今宵怯倚栏干,思无端。可奈西风经雨太凄寒。月何处,江南路,又团圞。只是中秋容易欲归难。”

一番闲扯,到此为止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梅花弄
后一篇:人间鸟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