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泉忠 (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linquanzhongvip欢迎加关注)
这些日子以来,笔者在东京小住。期间遇上日本战地记者后藤健二成为「伊斯兰国」的人质及最后惨遭斩首的震撼性新闻。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haSCgKfUpbuIqd3R1YvaqHqe2bKpl2Vra5RpZ2eUa2m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o6eX.jpg
日本国内媒体自然是将焦点放在日本政府如何营救人质及对安倍政府危机管理的议论,而国际媒体除了着重报道「伊斯兰国」对此事件处理的特征外,也关注该事件对安倍政府今后安保政策的影响。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gN2raGapqql5etuztIbGZ5KVy4WKaGVra5RpZ2eVb2y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o6eX.jpg
其实,「后藤事件」对日本社会的冲击也不应轻视。事实上该事件提供了日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事例,也成为学界与社会探讨日本国民性的一个新契机。
不止于此,笔者还留意到该事件引发了日本思想界悄悄兴起的一场讨论。这场讨论的一个关键词是「Peer pressure」,在日文里是「同调压力」,中文则一般译為「同侪压力」。其实此概念的用法已经超越「同侪」、「同辈」,而扩大至「同胞」、「同一社会成员」的范围。意指少数者承受与「主流」观点相左的压力,因此可能做出自我调整乃至放弃己见而去迎合主流的行为。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dtukb3rTup6VbJ3Jzqejd5GhzW6jqGVra5RpZ2eVb2u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o6eX.jpg
就「后藤事件」而言,Peer pressure意涵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
其一,日本在野党及媒体舆论彻底追究安倍政府应对策略的真相与责任,可能被视为站在「伊斯兰国」的一边;其二,当媒体充满对后藤健二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乃至颂扬之际,诸如「后藤常站在孩子一边」、「他永远是弱者的朋友」、「他帮助过在战争中受伤的孩子」等等,倘若你敢于逆舆论而上,提出质疑后藤人格、批评对后藤神格化的批评,你也要承受「同侪压力」。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gNeubKWvmKd6mr20xYnIaX19m3GYmmVra5RpZ2eVb2i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o6eX.jpg
然而,舆论倾向与社会主流未必完全一致,很多时候真正左右方向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读卖新闻》刚发佈的民调,显示83%的日本受访者认为不聼警告出入危险地区而遭遇恐怖分子伤害「责任在於本人」。更弔诡的是,对无法成功营救人质的安倍政府的支持度反而升了五个百分点,达到58%。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qdCCnnmjmddrb7vG1aWTgYOmpn5vYmVra5RpZ2eVb2a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o6eX.jpg
日本社会常被形容為集体意志明显、社会同质性较强,其中的个人大多不愿意逆主流而行,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枪打出头鸟」的社会。
重点是,「Peer pressure」是否在日本特别强烈,笔者要质疑的是:那我们所处的社会难道就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吗?
http://proc.iifs.ifeng.com/blog/2015/02/09/l6KhypeTedOGf5bbpbNna9Wa0KatdHZ4yKmgfmVra5RpZ2eVbWuQwm2XZ5aX3mRmlJLCZJWPYZLBqaWX.png
〈作者:林泉忠。原文〈从”后藤事件”看日本的国民性〉《明报》2015年2月9日〉
-----------------------------------------------------------------------------------------
欢迎永久收藏作者凤凰网博客地址
林泉忠 博客 http://blog.ifeng.com/1305287.html
也欢迎来到作者的微博,与作者交流。
林泉忠 新浪微博 http://www.weibo.com/linquanzhongvip (欢迎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