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变老--罗素

(2025-01-27 09:25:58)
怎样变老--罗素
尽管有这样一个题目,这篇文章其实将主要讨论“怎样才能不老”。这,在我这个年龄段,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仔细选择自己的先人。尽管我的父母都较早辞世,但考虑到我的其他前辈,在这方面我还是做得不错的。的确,我的外祖父在他六十七岁那样的如花盛年就丢了脑袋,然而我的另外三位祖辈却都活过了八十岁。在我的祖先中,我只发现一位未能得享高龄,而且他死于一种今天已极为罕见的病症——他让自己被砍了脑袋。我的一位曾祖母,她是吉布(吉布,爱德华: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教科书《罗马帝国的兴衰史》——译者注)的朋友,她活到九十二岁,直到最后一天,她一直是她所有子孙们害怕的人。我的外祖母,有九个孩子长大成人,一个幼年夭折,曾经多次流产,在成为寡妇后立即献身于女子高等教育。她作为格腾学院(格腾学院,剑桥大学31个学院之一,是1869年成立的剑桥第一个女子学院——译者注)的创始人之一,为开设女子医学专业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她曾给我们讲述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位神情悲哀的老年绅士的情形。她询问忧郁的原因,他说他刚与他的两个孙儿诀别。“感谢恩典吧,”她大声说,“我有七十二个孙辈,如果我每送走一个就悲哀一次,我将活得多么凄凉?”“多自然的一位老妈妈!”他答道。然而作为她的七十二个孙辈之一,我更喜欢她的处方。过了八十之后,她发现自己有些难以入睡,所以她习惯性地用子夜到凌晨三点的几个小时来读一些科普书籍。我不信她会有时间来注意自己正在慢慢变老。而这个,我想,正是保持年轻的良方。如果你有广泛而敏锐的兴趣与持续而有效的行动,你就没有理由仅仅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你的未来可能多么短暂。
 谈到健康,我没有任何有用的东西可说,因为我几乎没有得过病。我吃我喜欢吃的,困了就去睡觉。尽管事实上我喜欢做的事通常都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我却从未做过任何有益于健康的场地运动。
 从心理学的层面考虑,晚年有两个必须提防的危险。
一个是不恰当地专注于过去。不要一味地生活在记忆里,生活在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惋惜里,生活在朋友逝世的悲哀里;人的思想应专注于未来,专注于那些尚有可为的事情。这样做并不总是很容易,一个人的过去正逐渐地增加份量。人们很容易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情感比现在活跃得多,自己过去的思维比现在敏锐得多。即便这是事实也应该把它忘记;而如果你把它忘了,它便可能不再是事实。
另一个要避免的,是缠着年轻人,希望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的活力。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希望过自己的生活,如果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继续关注他们,你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一个包袱,除非他们异常冷漠。我不是说你应该对他们漠不关心;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沉思默想的,如果可能的话,更博大而不是过于情绪化。就动物而言,一旦幼崽长大到能够照顾自己,立马对它们不闻不问;人类因为成长期太长的原因,发觉这样做有些困难。
我想,那些有着强烈的非个人的兴趣包括适当的活动的人更容易有一个成功的晚年。正是在这个领域里,丰富的阅历会真正富有成效;正是在这个领域里,从阅历中产生的智慧能够运用自如。告诫成年的孩子不要犯错毫无用处,这不仅因为他们不听你的,还因为从错误中学习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你在发展非个人兴趣上无能为力,你可能会发现,除非将自己与儿孙们连在一起,你的生活将变得一片空虚。在那种情形下,你必须意识到,虽然你依然能够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服务,像给他们一些津贴,为他们编织毛衣等等,你却不能指望他们欣赏你的陪伴。
 一些老人因对死亡的恐惧而感到压抑。年轻时有这种感觉是合理的。年轻人有理由害怕,他们将死于一场战斗,而想到他们将被骗走生活一定会给他们的最好的东西,他们有理由感到痛苦。而一个老年人,他已了然于人类的欢乐与悲哀,已完成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有些不大光彩了。克服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至少在我看来,就是让自己的兴趣渐渐趋于广泛趋于非个人,直到自我的墙一点一点后退,你的个体生命日甚一日地和普遍的生命融为一体。个人的生命应该像一条河,开始很小,在河床里磕磕碰碰地前行,热情地冲过岩石穿越瀑布。渐渐地,河面变得宽阔,河岸向后退却,河水流淌得更为平静,到最后,没有任何可见的变化,它们与大海融为一体,毫无痛苦地失去了它们个体的生命。人到老年,能够以这种方式看待自己的生命,便不会有死亡的恐惧,因为他所关心的事物仍将继续。而随着活力的衰退疲劳的增加,休息的想法也未必不受欢迎。我应该希望在工作时死去,知道别人将继续我不能再继续的,并且满足于这样的想法——所有可能的工作,我都已经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