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
Those dying generations - at their
song
The salmon-falls the
mackerel-crowded seas
Fish flesh or
fowl commend all summer long
Whatever is begotten
born and dies
Caught in that sensual music all
neglect
Monuments of unageing intellect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
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lo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
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
And therefore I have sailed the seas and
come
To the holy city of Byzantium
O sages standing in God's holy
fire
As in the gold mosaic of a wall
Come from the holy fire perne in
a gyre
And be the singing-masters of my
soul
Consume my heart away sick with
desire
And fastened to a dying animal
It knows not what it is and
gather me
Into the artifice of ernity
Once out of nature I shall never
take
My bodily form from any natural
thing
But such a form as Grecian goldsmiths
make
Of hammered gold and gold
enamelling
To keep a drowsy Emperor awake
Or set upon a golden bough to
sing
To lords and ladies of
Byzantium
Of what is past or
passing or to come
摘要:叶芝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写于1926年,收录在1928年的诗集《塔楼》中。此时,诗人已步入晚年,他试图通过探寻拜占庭表达对于人生的思考,笔者拟从历史符号和艺术象征的维度,解读诗歌中拜占庭意象所蕴含的魅力。
一、引言
《驶向拜占庭》创作于1926年。从内容上看,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诗人带着孱弱的躯体,身处喧嚣的国度,因而他盼望逃离,去往圣城;第二部分,表达诗人以艺术形式实现生命永恒的热切期望。
二、历史的符号
拜占庭,让叶芝成就了传世佳作。可遗憾的是,他并未真正前往过拜占庭。他对拜占庭的印象停留在异域空间,像是个历史符号,承载着神秘与繁荣。诗人所在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初,一战结束不久,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并未消散,可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不再适用。
回归到诗中,“老人”对于虔诚的向往与时代格格不入。诗中“躁动的年轻生命”,不论是“互相拥抱”的“青年人”,还是“赞扬诞生和死亡”的“鱼、兽或鸟”,他们的生存方式同样也不能被“老人”所认可。为了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精神上的寄托,“老人”选择“远渡重洋”,来到“拜占庭的国度”。即便拜占庭已不再是赫赫有名的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可在“老人”看来,辉煌的拜占庭曾经出现过,便是永远,是历史画卷上挥之不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翻译家袁可嘉先生所言,“它是叶芝向往的理想世界,是精神、理性和艺术三不朽的圣地”。(它即指拜占庭)叶芝自始至终对拜占庭充满向往之情。这也并不是叶芝唯一一次在诗中运用“拜占庭”意象,他在晚年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拜占庭》,可称为《驶向拜占庭》的续诗。从驶向拜占庭,到最终抵达理想中的拜占庭,诗人试图借助拜占庭传达他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即轮回。
《驶向拜占庭》第一部分极力描写年轻生物生机勃勃的场面,紧接着过渡到老年人的垂死挣扎,当“老人”来到拜占庭,他希望“旋转当空的智者”可以拯救他,以摆脱“垂死的肉身”,以艺术的形式实现新生。事实上,万事万物皆如此,周而复始。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看似无法重获新生,而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新的生命源源不断,作为个体,倘若能在精神层面实现永恒,即是轮回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叶芝“驶向拜占庭”的真正缘由。提及轮回思想,叶芝曾受尼采的影响,尼采在他的哲学著作《快乐的知识》中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尼采317)
三、艺术的象征
诗歌第二部分,叶芝穿越时空来到拜占庭,欣赏了金釉、金鸟、金枝以及嵌金的壁画。诗人用了“gold”及其派生词描绘所见景象,比如“gold
mosaic”(嵌金的雕饰),“Grecian goldsmiths”(希腊的金匠),“golden
bough”(金树枝)。虽然诗人“没有到伊斯坦布尔去过,但1924年他到过意大利西西里(Sicily),看到过拜占庭时代的嵌石画(mosaics),在这之前还在意大利北部拉文那(Ravenna),古建筑墙上的圣徒(Saints)和哲人(sages)的造像。”(王佐良等1118)
拜占庭艺术素来享有较高的声誉。“拜占庭艺术是公元世纪到世纪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方法。6世纪之前的早期发展阶段主要受到希腊与基督教艺术的影响。”(魏雪娥132)叶芝在诗歌中呈现的“圣像”和“壁画”是拜占庭艺术中的常见元素,“随着五六世纪更多教堂的建造,圣像的需求量快速增加。”(133)在叶芝的眼中,拜占庭的“宗教、艺术与实际生活浑然一体。”(叶芝182)叶芝对拜占庭艺术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幻象》中说,“如果由我来决定的话,我会将查士丁尼执政时期作为第十五相,人们可以说就是在那个伟大的时期,拜占庭艺术达到顶峰。”(183)他还说,“拜占庭的建筑风格让人联想起圣·约翰《启示录》中的圣城。我想我要是能到古代活上一个月,待在我所选择的地方,那我就住在拜占庭。”(182)
诗歌第三节,“老人”祈求智者们能来到他的身边,为他的灵魂歌唱,以实现超脱肉体,净化心灵,进入永恒的艺术世界;来到第四节,第一句“once
out of nature I shall never......”中,“老人”更加坚定,但也十分单纯,哪怕只是成为金匠手中一件小小的艺术品,能站立在金树枝头歌唱即可。“诗中用金鸟这个意象表明老人的灵魂愿寄托于不朽的金银制作的拜占庭艺术品之上以获得永生。它将歌唱的去、来、今,三者加起来就是时间的永恒。”(1119)叶芝之所以提出以艺术的形式实现生命的永恒,仍然基于时代背景,当时社会道德伦理体系涣散,人们信仰的上帝不能给残破的现实带来实质性改变,艺术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新途径。
而此处,叶芝的观点与尼采的思想恰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前者受过后者带给他的影响。“叶芝受尼采影响的事实可以从其自传和书信中找到。叶芝通过约翰·奎恩(John
Quinn)的介绍开始读尼采。”(毛发仁
99)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阐述了“超人思想”及其对基督教的摒弃,他说,“所有的神全都死了,现在我们祝愿超人长存。”(尼采102)既然选择抛弃对上帝的信仰,人们的信仰该何去何从,社会秩序该如何规范?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新的途径,即艺术。他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尼采2)可见,艺术在尼采心目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在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中,艺术又何尝不是实现生命永恒的方式?诗歌的第二节,“可是这里没有教唱的学校”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祈祷上帝失去信任,因此,“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庭的神圣的城堡”。此时的拜占庭,随着时光流逝和文明冲击,不再重现当日的恢宏景象,但其留下的艺术作品依然让人叹为观止,成为永久的艺术象征。
四、结语
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使用了众多意象,无疑,拜占庭是整首诗歌的核心,它是历史符号和艺术象征,它代表着叶芝对于艺术永恒、生命轮回的思考。叶芝对于生命与艺术永恒有着坚定的信念,就不难理解他为何留下这样一句墓志铭:“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Horseman, pass
by!”(对人生,对死亡,冷然一瞥。骑者,驰过。)诗人对于生死不放在心上,甚至冷眼旁观。那是因为,既然艺术已赋予生命永恒的力量,诗人又怎会惧怕世间的生死?诚如文中所言,叶芝的观点与尼采的哲学思想联系紧密,值得我们追根溯源,这将对于读懂叶芝的诗歌大有裨益。《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