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以说了——SARA故事8:真正的专家
(2013-03-12 17:20: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SARS故事 |
“非典”不仅制造了恐惧,还制造了众多的“专家”。这些专家被政府看成依靠,给社会带来希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专家们良莠不齐。其实,真心地说,对于这样一个新发的传染性疾病,连病原都不清楚,哪有什么专家?
我们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专家,也从来不承认所谓的专家。
尽管我们不敢说,不承认,我还是有幸成为了“协和医院非典筛查专家组”的“专家”。因为感觉受之有愧,所以现在微薄简介上我才表达了心声:“当不上专家的急诊科大夫”,哈哈……
“非典”的到来,给医院收治病人带来的麻烦。所有病人都需要进行“筛查”,特别是发热病人,首先要确定是否“非典”。在只有“临床诊断标准”的情况下,从占病人最大比例的发热病人中确定其是否有“传染性”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不能让任何‘非典’病人进入病房”是医院明确的要求,这使一线医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漏诊,造成医院和社会不安全;误诊,给当事人带来压力和伤害(大家都害怕被隔离)。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判断”非典病人,降低筛查人员的心理压力,协和医院李学旺院长提议组建“非典”病人诊断专家组。专家组由医院认可的呼吸科医生、感染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重症医学医生组成,并直属医务处管理。每天有一名“专家”24小时值班,负责可疑病人的会诊、筛查。任何区域出现了发热病人,先由值班“专家”检查、判断,如果高度怀疑,立即启动“集体诊断程序”。所谓集体诊断就是由“三名以上来自不同专科的筛查专家”进行排查,集体决定病人的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降低个人的心理压力。
呼吸科许文兵教授就是这个专家组中的一员,而且是我真心佩服的“非典”专家。
许教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说话办事都不紧不慢,井井有条。协和医院没有人不认为他是一个细心、耐心的好医生。
提到许教授,我就要说说东四××条和京港工地这两个当时“疫区”的故事了。
三月底的一天中午,碰到许文兵教授。他对我说:“知道吗,我觉得××小区可能有小范围流行。”
“你怎么知道?”
“今天我看的病人,好几个都来自这个小区,咱们得注意一下。”
正如他预测的,下午接二连三又来了几个在同一个小区居住的居民。经专家组研究确定,他们的临床表现都符合“非典”诊断标准。专家组按照规定上报了医务处,并转报东城区疾病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隔离和排查,确定了“非典”在这个地区的“流行”,及时采取了防范措施。
另一天,我下夜班前来了两个民工模样的病人,相继出现了发热。处置完后,我就把病人交给了接班的许教授。
下午碰到许教授,他神秘地问我:“知道上午你看的那两个病人被隔离了吗?”
“不知道”我回答。
“我问了他们才知道,他们都是一个工棚的。据说一个工棚里面住了二十七个人,有十几个病人都出现发热了。他们不敢来医院,怕被隔离。我让那两个人打电话,劝他们都来医院看病。”
啊?我也吃了一惊:如果是非典,估计所有的人都跑不了。
我问:“后来怎么办了,他们来了吗?”
“我劝他们一定要来,后来都来了。我们也上报疾控中心了。现在十几个病人已经转到××医院。工棚也被封了。”
后来证实,这些民工不是“非典”,而是麻疹。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但不是所有医生都会那样细心关注每一个细节,如病人的居住地、周边病人情况,有没有群体发病或序贯发病。更重要的是,在所有人都在躲避“非典”恶魔的时刻,谁会让被怀疑为“非典”的病人来到自己身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病人越多,“我”被传染的可能性越大。
因为许教授的细心和责任心,才有效地阻止了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包括麻疹)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