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命系列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认识生命系列 |
http://s1/middle/8f5c60d9tbbac9f664aa0&690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还有肝脏和胰腺 |
1.食道
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一个由肌肉组成的管道。食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输通道,而没有其他任何作用。通过这条管道经牙齿切割、湿化并粉碎的食物被送到胃中。食道壁有纵向排列的肌肉,自身以一定的节律和频率自上而下蠕动。这种蠕动保证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体位,都可以使食物顺畅地进入胃内。在食道与胃的连接处有一个环形的肌肉增厚部分。当我们进食的时候它开放,允许食物通过;不进食的时候关闭,防止食物逆流到食道,这就是“贲门”。
2.胃
胃是一个“口小,肚子大”的口袋,是食物的一个临时储存库,也是主要消化地点之一。细胞代谢是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能量。正是因为有了胃这样一个袋子,我们一天才不需要不停地进食。人有一个胃,我们只要每天三次或两次把他填满(吃饱),其他时间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有些动物有两个胃,比如骆驼,他们的进食间隔就可以更长。无论我们吃多少食物或喝多少水,都会在胃内储存。
胃有两个“门户”,一个是入口,与食道相连;另一个是出口,与下面的肠道相通。和食道相连的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允许食物进入胃,并防止食物返流的“贲门”。当有食物从食道过来时,它开启,允许食物进入胃中,而平时则关闭,严格防止胃内的食物或胃酸返流到食道内。和肠道相连的我们称之为“幽门”,是胃内被处理后的食物进入到肠道的门户。
如果说牙齿是食物的研磨机,那么,胃就是食物的精细加工厂。胃也以一定的节律和频率蠕动,这种蠕动把食物与胃内的消化液充分混合,也促进食物的进一步破碎,同时也把消化好的食物送到具有吸收功能的肠道中。
但是,“胃”不单单是一个只有储存功能的口袋,还参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过程。在胃的壁上有很多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可以分泌胃酸。胃酸实际上就是盐酸。食物经过这些高强度的酸的作用后,原来的结构就被彻底破坏了,变成更为细小的颗粒,有些食物被分解到可以吸收的状态。胃酸的分泌也受我们对食物反应的调节。一方面他们按照我们已经养成的进食习惯按时分泌,另一方面,当我们受到食物刺激后即出现分泌。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有规律的吃饭,就可能破坏胃酸分泌的规律,如果胃酸过多而胃内没有食物,或者保护胃壁的机制被破坏,胃酸就会侵蚀胃壁,轻者引起胃炎,重者就会引起胃溃疡(见预防与救助指南)。
3.小肠的作用——食物的吸收
小肠的上端与胃的幽门相通,下端与大肠相连。小肠盘曲于腹腔内,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全长约4-7米,自上至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除了肠道自身分泌消化液体外,肝脏、胰腺也在小肠上开口,把用于消化脂肪的胆汁和消化蛋白的胰液分泌到小肠中帮助食物消化。
在小肠中有很多绒毛,就像千手观音的手臂,随时抓住从他身边经过的营养物质 |
到达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已经被分解成分子形式了。主要有甘油、脂肪酸、氨基酸、单糖和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人体的循环中。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送入血液,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被消化的食物从肠道通过,营养物质就被肠壁吸收如血液。不能被吸收的部分被排出到大肠中。
4.残渣的排除——大肠
大肠从连接于回肠末端的盲肠开始,经过结肠、直肠,结束于肛门。在回肠末端与盲肠的交界处,我们称为回盲部,这里有一个小的肠管的盲端,就是我们的阑尾。阑尾是食草动物留下的遗迹,对于人类已经没有生理作用。大肠已经不再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但仍可以吸收水份。被小肠吸收后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其中的水分被逐渐吸收,残渣变干结成块状,就形成了粪便。粪便通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全部肠道壁都有肌肉,而且这些肌肉都是在以一定的戒律、频率自上而下蠕动,使食物或残渣自上而下运动。此时,我们不会感觉到不舒服。当由于肠道内受到刺激,或者受凉,我们的肠道就会出现异常强烈、频率增快的运动。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一阵一阵的疼痛,同时由于肠道蠕动的速度加快,肠道内的食物或残渣的移动速度也会加快,水分来不及被吸收,我们就会出现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