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糗事——逆反

(2012-03-03 08:26: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有儿女

    儿子初二时的一天,一个朋友正告我说:“别再说肖肖了,××家的孩子昨天又离家出走了。”

    初中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很正常的,但离家出走可是一件大事。常常出了这样的事,家长就既无法收场,也无法再管孩子了,只能听之任之。

    其实儿子以前就“离家出走”过,好在又回来了。

    那是在他四岁的时候,我回沈阳老家看父母。一天妈妈正和岳母打电话,聊得很开心,好像再说儿子什么,笑得前仰后合的。打完电话,妈妈笑着对我说,“你儿子长本事了,离家出走了。”

    我问:“怎么回事?”

    妈妈说:“没事,刚才姥姥说的,刚说了他几句,他一摔门出去了。没事,他妈妈跟着哪”

    很多在其他家长看来不算事儿的事儿,在我这里常常是大事儿。这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我必须干预。(我的原则,不想出现的事,一定不要让他开头)

    我马上打电话到北京,姥姥接电话说他们还没有回来。我说“回来让肖肖马上打电话给我。”

    十几分钟后,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那边传来儿子的声音。

    “肖肖,刚才干吗去了?”

    “玩儿去了。”

    “是因为姥姥说你吗?”

    “……”

    “你到旁边屋去,我对你说。”……

    “姥姥老说你,是不?……就是,真烦。下次再说你,我们还走。”

    儿子得到了我的认同,兴奋起来,一一述说自己有多委屈,有多冤枉。我听着,没有打断他,也没有表示认同。

    等他说差不多了,我突然问他:“对了,姥姥那么烦,你那么不高兴的走了,怎么又回来了?是他们请你回来的,还是你自己回来的?”

    “我自己回来的,我不回来没有地方去呀。”

    “那不是”我说,“要我是你,出去了就不会来,咱可是男子汉,哪能自己回头呀?多没面子?去要饭,睡水泥管子。”

    “不行。”他说。

    “那你记住了,下次只要出去,就不要回来。如果你觉得不能不回来,就一定不要走出这个门,咱男子汉丢不起这个人。”

     这样的教育,是为了不让他跨出家门。

 

     四岁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十二岁还可以吗?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不能靠“哄骗”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了。我采用的方法是:直截了当!

     回到家,我把儿子叫道身旁,和他开始了“大人”对大人的谈话。

     “肖肖,孔大大今天提示我了,不能再说你,怕你离家出走,你会吗?”

     “为什么?我肯定不会,都走过了”他笑(他居然还能记得)。

     “太好了。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班同学有和家长逆反的吗?”

     “有呀,老师说×××和家长闹别扭,闹得可凶了。”

     “你们老师有没有帮你们分析什么是逆反?”

     “没有。”

     “今天咱两就说说什么是逆反,你看我说的对不对。你小的时候,我一皱眉头,你就会说‘爸爸我错了’。我问你‘哪儿错了’。你说‘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哪儿错了为什么承认错误?因为你要讨好我,从我这儿弄点儿吃得,蒙个玩具。随着你长大,这些情况在变。现在咱俩的关系,就相当于爷爷和我的关系吧?爷爷还管我吗?我还向爷爷承认错误吗?我还从爷爷那儿蒙点儿什么吗?都没有了,因为我经济、生活都独立了。我的对错、得失,都是我自己的了。你现在处于完全依赖到完全独立的中间地带,你开始有自我意识,希望独立了,但还不能真的独立,真的自我。从我这儿,我从完全管你,在向完全不管你过度。以前管惯了,总希望你听我的,但你不是以前的你了,你不想听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俩就会出现矛盾。多数的家长依然保持着强势,结果使孩子很反感,最后的结果——只要家长说的,我就是不听,以彰显自我价值和地位。这就是所谓的‘逆反’。我不会这样,只要咱俩有矛盾,我就听你的,只要你恪守住三个底线:1.不违法 2.不违背公共道德 3.不伤害身体。你愿意去撞南墙,我也不反对,但建议你先轻点尝试一下,免得真的头破血流。我的作用是帮助你,提示你。比你大30岁,有一件事是事实,那就是:你的未来是我的过去,所以可以给你提出建议。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小时候看到砖墙,就是砖墙,我一定不去撞。但现在,这堵砖墙很可能只是一块大芯板,外面贴着红砖图案的壁纸,你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撞开。所以,我只能是参谋了。不过,这样的关系,你要对你的所有决策自己负责,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决定离家出走,知道我怎么做吗?”

   “让我走?”

   “你要走,我帮你开门,把你送出去。你要上吊,我帮你买绳子,你要跳楼,我帮你开窗户。可以吗?”

   他乐:“你不会那么狠吧?”

   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结果?结果很明显,他现在在紧张地准备考大学了。

   基本平安地度过了“逆反期”,可以说,我们一直是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