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生命系列13——童年

(2012-02-16 16:36: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认识生命系列

3.幼儿期:1~3周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真正变成一只小“动物”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可以走出去了。孩子通常在13个月左右会走,但也有稍微晚些的。如果你的孩子在十三个月还不能走路,你也不要着急。到两岁,孩子就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时期,是孩子“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他们开始模仿、理解、要求,甚至反抗。从这些现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大脑运转的越来越快,想的东西越来越多。

    多数孩子这时候有了自己的玩具,他们开始选择。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抢东西,甚至和小朋友打架。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动物成长过程中竞争意识的表现以及我们社会化行为的表现。他们还经常喜欢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喜欢摸索不知道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处于危险之中。电源、热水瓶等都有可能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这段时间孩子的吃也发生着重大改变。他们开始出牙,可以咀嚼。因此他们的食谱也从液态食物逐渐走向固体食物。食谱也变得宽泛。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4.学龄前期

    从幼儿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6或7岁。

    所有人都知道,2~4岁的孩子是“最好玩儿的”。他们已经能够成为真正的小动物,可以从不协调、晃晃悠悠的行走,到快步奔跑;他们也逐步成为真正的人,可以从牙牙学语,到对答如流。但是,这个时期他们虽然有意识形成,但还没有形成自我。也就是说,他们还很听话。如果你脸色一变,他马上会说:“爸爸我错了。”你问他:“哪儿错了?”,他会回答:“我也不知道。”

    四岁以后的孩子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他可以说“不”啦。他们的语言、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发展加快。这段时间很多孩子可以“过目成诵”。但是你也大可不必认为利用这个时机让他成为“神童”,因为他的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多动性抵消了他的记忆能力。相对于让他成为记忆天才,我更建议让他成为一个真的“小动物”。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协调,精细动作趋于成熟。他们更喜欢和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活动范围加大,好奇心、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在加强,喜欢看画册、听故事、学儿歌、画图画、做游戏。他们有更强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情绪、行为日益多样化,开始出现与家长的矛盾,开始“说谎”。

    这个时期孩子的体格生长有所放慢,脊柱发育趋于成熟,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因为活动量加大,对营养需求仍然很高。消化能力提高,但进食量不大,容易饥饿。

5.学龄期

    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一般指 6或7~12岁。

http://s3/middle/8f5c60d9tb910d7c6b5d2&690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龄期儿童开始“走向社会”了,因为去上学总不会让家长一直陪着吧。所以,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他们开始了部分独立的生活。这个时间跨度比较大。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按照规定“完成任务”了。从自由自在的学龄前生活,到受到限制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思维、行为都发生了转变。

 

    他们一方面改变着自己,逐渐适应这样的“非自然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在“耍小聪明”维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从这个时候起,经常出现孩子“撒谎”的现象。

    这段时间最为重要的除了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保证他们身体的成长,他们的心理、思维、习惯的培养已经更加重要了。如果把学龄期分为小学和中学,那么我的建议是,在小学应当更加注重孩子的“习惯”,而在中学应当更加注重孩子的“方法”。

    儿童期是人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每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病理特点均与另一年龄阶段不同,与成人更有明显不同。年龄越小,差别越大。生长是指人体身体和器官的量的增长,如身体长高。发育则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及其功能的成熟,是质的变化,如内脏器官的发育。生长与发育关系密切,是身体在质和量两方面进展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的,不需要特别关注的。但是,作为已经形成社会的人,有很多现象已经超出了自然的范畴。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在母体中就听音乐,为了培养“乐感”;两岁的孩子就背古诗,为了成为“神童”;四岁就开始“魔鬼训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等等。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培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个体的生存。如果等他成长起来后,记忆中的童年都是噩梦,我们的所有培养都是失败的。我们最好还是尊崇自然的法则,孩子是应当“玩儿”的,应当是快乐的。让他们在玩儿中学,在快乐中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