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子十七岁的最后一天了。早上送他上学,路上又聊了很多(他和妈妈经常说我是祥林嫂)。
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很多,是我和他“斗智斗勇”17年的骄傲,也常常成为朋友们聊天的话题。其实,父子之间的矛盾一定是存在的,只是有没有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有多么激烈而已。可以自豪地说,我能在工作中如此虽所能所欲、自由自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感谢儿子,因为他非常自立。
今天他们学校联欢,早上他扛着手风琴去上学。我问他,晚上几点放学,怎么回来?他说:“我自己打车,没有问题。昨天就是我自己走的。”
看到儿子这样,突然想到,对他的教育任务应该完成了,因为18岁,他就可以独立的。
这17年的教育,总体上还算是成功的:身体健康、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性、兴趣爱好……都还说得过去。学习成绩嘛,高考见吧。
讲个小故事,作为17年的纪念,也供有成长阶段孩子的家长来参考。
记得在儿子4岁的时候,一次我们出去Shoping。每次出去,他都要买一个或两个玩具。为了不在商场里面“难堪”,我每次出门前要和他讨价还价:“买一个,100元以内的。”他答应了。
到了商场,来到玩具柜台,他挑选了一个7块4毛钱的小汽车。我抱着他,让他自己付了费。没走出多远,他突然提出要买另外一个玩具,一个渍水枪。
我说,“不能买了。”
“为什么?”他问。
“我们说好了,只能买一个。”
“可是我喜欢。”
“喜欢也不能买。”
接下来的是眼泪。
夫人心疼,说“你就给他买了吧,那个破车才7块钱,离你100元差的远着哪。”
那也不行,这是“协议——一件,100元以内。”
沉默,抽泣……
“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买。”
“不知道。”不做肯定回答,“等我上班挣了钱,就给你买。”
“……“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下班到岳父家接儿子。我敲了门,就听见里面儿子急速的跑步声。门开了,没等我开口,儿子就问我,“爸爸你上班了吗?”“上了,怎么了?”我莫名其妙的回答。“那你挣钱了吗?”“挣了呀。”“那你是不是可以为我买枪了?”我看到的是兴奋和期盼的眼神。我早已经把一星期前说的话忘掉了,而他还记忆那么清楚。
一个小时以后,我们俩拿着枪走出了家乐福的大门。
这一次,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教育了我:大人无意说的话,也许在孩子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承诺或期盼。你的随意违约也许是对他极大的伤害,或者就是他未来说话随意,甚至撒谎的榜样。
我常说,我和两个人说话是极其小心的,一个是病人,另一个就是孩子(包括儿子和我管理的学生们)。
别的我不敢说,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我们俩有多大的战争,他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我没有“骗”过他,无论大事小情。
加载中,请稍候......